央广网

迷人的老年大学?绵阳97岁老人一读30年 妻子去世女儿成同学

2018-09-11 09:13:00来源:成都商报

  老年大学让老人们有一种心灵归属感

  9月4日上午,绵阳市老年大学诗词楹联班,97岁的马老参加了开学第一课,他已经在这里学了30年。坐在他前面的学员,是他已经60岁的女儿马莉。而5年前,马老的同学中还有他的老伴儿,两人携手同上老年大学25年。

  在绵阳老年大学里,学习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学员不在少数。据学校统计,今年共有学员逾8000人次,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老学员”,这成了老年大学近几年“一位难求”的重要原因。目前,绵阳老年大学已开始实施学年制教育,减少“留级生”。同时,增加班级、调整教学时间段,并计划实行微信报名,从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专家指出,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但老年人不断增加,配套的老年大学学位还没有跟上,这需要家庭、社会、机构甚至市场,各方面的充分参与和协作,满足老人们的精神价值追求,增添老人们的心灵归属感。

  故事 1

  学员:马老 97岁 学龄:30年

  一家痴迷

  老伴儿去世后,97岁老人和女儿成同学

  绵阳老年大学创办于1987年,至今已有31年。时年64岁的赵阿姨,成为第一批学员。刚开始,学校所办的班并不多,仅有唱歌、二胡等少数课程。在赵阿姨的带动下,老伴马老第二年也成了学员。

  马老的女儿马莉今年60岁,她介绍,刚开始时,只要是学校开设的课程,父母都会报名学习,后来学校越来越大,课程也越来越多,包括太极、画画、诗词楹联等等,父母都报名学习,每天过得很充实。

  “父母对老年大学有一种痴迷,最初我看不起,现在也迷上了,每天都会来上课。”4日下午,刚刚上完本学期第一节舞蹈课的马莉说,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她父母的影响。

  马莉说,过去,她经常为上老年大学的事跟父母争吵,特别是父亲对于老年大学的痴迷,简直到了忘我的境界。

  “父亲还是班长、会长,长期需要电话联系同学、组织各种活动等,虽然我们没有住在一起,但我要给他们交电话费,那时电话费还很贵,我就数落爸爸,但他根本不为所动,要么不回答,要么直接把自己关进书房不让我进去。”马莉说,每次让父亲抄水电气表交水费时,只要父亲在做跟老年大学有关的事,他统统拒绝,“我们又免不了争吵两句。”

  2012年,接近退休的马莉跟随父母来到老年大学,她想看看父母为何如此痴迷。这一去,马莉从旁听开始,到完全痴迷其中,对诗词楹联、跳舞、器乐等很着迷。

  “2013年母亲去世,享年90岁,已在老年大学学习了26年。年迈的父母在学校内携手学习,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马莉说,父亲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学习,但因为已经97岁,只能学习诗词楹联了,至今已有30年。“我现在报了十几个班,每天都会来学习,而且在诗词楹联课堂,我跟父亲还是同学呢!”

  故事 2

  学员:胡世菊 70岁 学龄:10年

  不想离开

  没有人因为我不识字排挤我,都在鼓励我

  5日上午,70岁的胡世菊老人在绵阳老年大学教师公示栏前看老师的名字,对于不认识的字,她还会请教旁边的同学。她已经在这里学习10年了。而10年前,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胡阿姨是土生土长的绵阳人,以前在一家食堂打扫卫生等工作,没上过学的她根本不识字。退休后,女儿一家到成都生活,虽然多次喊她到成都一起生活,都被她拒绝。在胡阿姨看来,成都人生地不熟,自己又不识字,很难融入进去,因此坚决留在绵阳。

  10年前,胡阿姨经朋友介绍来到了老年大学,先上了一学期的书法班,现在又在学习古筝、二胡等课程。

  “没有人因为我不识字就排挤我,反而都在鼓励我。现在我每天早上出门后,一天都待在学校里,和老年同学们一起学习,还可以听他们摆各种事情,直到晚上才回家休息。”胡阿姨说,现在她基本上把学校当家了,“我准备再学习几年。”

  绵阳老年大学教务科科长邬娜介绍,在老年大学里,学习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不在少数,有的老人报一门课程,有的老人报多门课程,报的课程较多的,一周除了周末都在学校。

编辑: 郑轶

迷人的老年大学?绵阳97岁老人一读30年 妻子去世女儿成同学

9月4日上午,绵阳市老年大学诗词楹联班,97岁的马老参加了开学第一课,他已经在这里学了30年。10年前,胡阿姨经朋友介绍来到了老年大学,先上了一学期的书法班,现在又在学习古筝、二胡等课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