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文字付诸阙如、记载茫然的“四万八千岁”里,成都人恣肆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就很是博大。

  蚕丛纵目辽远、子规夜啼哀伤,文君相如知意、三国风云荡涤,太阳神鸟炫目、治水石犀沉稳入渊……都是想象与创意的力量,在不断雕刻蜀人历史的青铜,再留下金色印记。

  这片土地所生发的想象,在先民们的口口相传中诞生,在扬雄、常遽们的赋颂史志里孕育,也在太白、少陵们的诗酒人生中飞扬。想象力的密林,落定在成都的时空里,始终生机勃勃。

  这片土地所滋润的创意,经由史籍与演义,幻化出无数各异的姿态。在成都,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武侯、三国、草堂、熊猫的形象,都在文创从业者们的灵感中,不断重生成衣食住行中的色香味形。

  从“蜀儒文章冠天下”的官学繁盛,到“自古诗人例到蜀”的风流高歌,

  文脉悠悠,把远去的岁月、生命和声音,留给了当下的我们。

  再经由成都人创造力的双手,通过“蜀刻甲天下”的精湛技艺,蜀王与治水者的形象,得以在千万张书案上同时复活,而李杜苏陆的文字与精神,更可以在城市中的每一间书肆里,熠熠生光。

  成都漆器工艺厂

  NO1:成都漆器工艺厂

  “漆从西蜀来。”

  与太阳神鸟同时出土于金沙遗址的漆镶玉,不仅实力证明成都漆艺始自商周的悠久历史,还以其技艺的高妙,为漆艺在后世的发展注入了流光溢彩的不朽魅力。

  古蜀漆艺辉耀三千余年,在当代,1954年成都漆器厂建立。此后六十余年如一日,成都漆器厂坚持使用天然大漆,遵循古蜀传统手作,使得“成都漆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在传承成都漆艺技法的同时,成都漆器厂更希望让漆器能够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而不仅仅是只是出现在博物馆和艺术馆的展厅里。

  近两年,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漆器厂艺术设计总监尹利萍,和成都漆器厂负责人王岳峰的带领下,成都漆器厂勇敢地成为了“斜杠青年”。

  “让设计回归传统,让传统回归生活”,成都漆器厂以此为理念,不仅推出了一系列原创文创产品,如采用成都漆艺“雕银丝光”装饰技艺设计的印泥盒、对碗、茶道四君子等。还开发了各项文创体验活动,如以成都大漆与成都漆艺,用耐心和细心,制作一张专属的镶嵌芙蓉、银杏等图案的书签。

 

 毛边书局藏书票。(慕树/摄)

  NO2:毛边书局·桃蹊书院

  如果说成都漆器厂是古蜀文明在现代生活里的再生,那么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则是成都乃至巴蜀地区历史与当下智慧的集中展示——在这里,文字、书册与热爱,就是创意人不竭的灵感之源。

  成都最知名的古旧书店毛边书局的创始人傅天斌,在书局开业的第21年,与成华区桃蹊路办事处联合创办了“毛边书局·桃蹊书院”。

  桃蹊书院不仅承担着图书室、活动中心等社区公共空间的职能,还以多个大小不一的可变空间,多元呈现口述史、观影会、国学讲座等系列文化创意,不断回应着社区居民和活动参与者们,不同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书院的三楼,毛边书局继续发挥它作为读书人的滋养的本义;同时,又成为自身的驱力,将这里的10余万册书籍、20多年的经验、几千年的巴蜀文明,作为源源不断的灵感,来进行更系统、更具创新性的思考,以激发文化资源的力量。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毛边书局的“巴蜀文化专架”。专架上的2万余册巴蜀文化类书籍,1万余册地方志类书籍,以及3000余册川菜类书籍,是比川内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更齐全的收藏;这不仅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借阅需求,甚至不少专家学者都来此购买古旧书籍、查阅珍贵史料。

  具体到文创产品而言,以收藏的3000余册川菜类书籍为基础,毛边推出了川菜文献特展;以阅读为媒介,毛边开发了藏书票、画笺等特色文创周边……

  如何更好地活化这里珍贵的收藏,毛边书局一直在思考和做出回应。

  位于宽窄巷子的白夜。(慕树/摄)

  NO3:白夜

  1998年,当毛边书局诞生于湖北省一家新华书店时,诗人翟永明和艺术家何多苓,在成都创办了独立文化品牌白夜。

  无论是位于玉林西路的旧址,还是位于窄巷子的新店,白夜一直以其诗性的态度和充沛的活力,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作家、诗人、艺术家、文艺爱好者的聚集地,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空间之一。

  20多年来,以白夜为坐标,文学、艺术、音乐、电影、话剧及其相互之间的跨界交流不断上演——和成都本身一样,白夜让所有精神领域的互动形式,都能够得以表达。

  作为培养皿,白夜让当代中国精神不竭的创造力互相碰撞,从而驱使艺术、思想与生活的创造,通向它们或冷冽、或温暖的形状。

  20多年来,白夜的空间,也见证了成都、成都的文化生活,甚至是成都文化圈本身的变迁及生长。

  白夜让自身,成为这座城市人们精神之海的桥梁——在桥上,富有创造性的探讨、分享,川流不息,为城市赋予了诗意的形象。

  而白夜本身,更成为了成都生活美学的底蕴的一部分:作为和琴台、草堂一样的属于诗歌的印记,她让城市和市民的智慧,得以充分的承继和表达。

  

方所成都店。

  NO4:方所成都

  作为成都重要的文化地标,白夜已经在成都的街巷中生长了20多个年头;而5年前,位于太古里地底的方所,以新鲜、震撼的体验,带来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组合。

  作为书店,方所图书以艺术、设计、文学为核心,让从全世界而来的,关于书籍与人文的当代思潮,都在成都奔涌。

  作为成都地标性的文化创意空间,方所提供的远不止是有态度的书刊、有思考的设计,以及有审美的产品——在短短5年内,它还给出了源源不断的创造性输出,以及关于城市生活的,永不枯竭的想象力。

  自第一天开始,丰富的系列文化活动、多元的文化及艺术形态表达、跨领域的创意展览,便持续在方所的空间发生。

  文学、电影、音乐、历史、艺术、设计……各种文化趣向在此呈现、讨论、交锋和延展,交织出独特的文化景象。

  基于对城市文化核心的思考,方所还策划举办国际书店论坛,邀请在全球极具影响力的书店及书业代表,展开经验分享与思想交锋,共同探讨当下书店如何聚合和创造文化价值,从而提升城市的文化力量。

  方所真正地把创意的力量,视为了书店,甚至是一座城市的吸引力的核心表达。

  岩羊小店的彝族刺绣手工艺品。(慕树/摄)

  NO5:岩羊手工杂货店

  如果说文创是人类精神的创造力在市场生活中的投影,那么公益小店岩羊Blue Sheep,就在双重意义上为文创精神准备了栖居之所。

  作为一家公益机构,岩羊对于社会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实用功能;但同时,岩羊的运营方式,却凝结着创始人坚韧的创造力:它以岩羊杂货店为中心,为经济上的弱势群体,以及单亲家庭和偏远地区的人群创造就业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岩羊会协助他们学习生产技能,教他们利用容易获得的材料,来设计和创作手工艺品,并在岩羊进行展示和销售。

  于是,来自不同地区、国家的人们,把各自国家、民族和家庭的生活细节,把国际化与地方性,都带进了成都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

  在岩羊,我们更是可以见到具体而微的创意实践。岩羊也十分重视挖掘公益作品背后的文化信息。如这些彝族刺绣作品,来自西昌昭觉一些彝族女性的双手。

  它们被设计为挂件或者画框,出现在一个远离诞生地的场所,使得关注到它的人,不得不去关注它背后的非遗文化、情感记忆和人的生活。

  集火实验室活动空间。

  NO6:集火实验室

  创意人才,向来是创意城市的原动力——集火实验室,这个落地于成都老社区的创意空间里,创意人基于文化创新的社区营造理想成为可能。

  在这里,他们聚合起散落在这座城市的,属于每一个市民的创新火种,并使之成为更闪亮的光与热。

  在集火,我们可以遇见所有类型的,人与人、创意与创意的交互:

  炙手可热“城市论坛”是新思想、新观念的交锋时刻;“一月一次空间艺术共生计划”让艺术走进寻常巷陌,“集课工作坊”请来世界各地的导师分享创意经验;“火种计划”倾力给有想法的青年实践的机会;持续性的原创IP打造,每月一次的社区沙龙和系列城市调查,从线下和线上汇集。

  作为一个基于“城市更新发展研究”和“文化艺术交流”的综合创新平台,集火集文化创新、创意设计、综合运营于一体,探索城乡等值与城市有机更新之路,孵化和传播先进公共价值。

  三联阅读空间。(慕树/摄)

  NO7:三联韬奋书店(成都)

  三联韬奋书店在2018年与成都见面。作为三联韬奋书店在北京外的全国首家分店,位于宽窄巷子这座四合院里的灰蓝色空间,被赋予了“三联生活”“三联阅读”和“三联活动”三块不同的空间职能。

  其中,四合院进门后两侧对称的四间房屋,是以文创产品为主的“三联生活”空间。这是一个活化创意的空间,来自三联自主设计生产的文创产品,和其他品牌的精品文创,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展示。

  对这座不算大的四合院来说,三联用以展示创意生活方式的空间如此宽阔,可以说是很有远见——三联希望这里会成为一个文创产品的孵育器,吸引更多的设计师品牌入驻,呈现更为丰富的创意生活的面向。

  在其中,会看到许多三联自主推出的文创产品。三联在规划文创产品时,充分考虑了创意设计的在地性,将成都的标志性建筑、文化元素和大熊猫形象等,都运用到了产品设计中。

  而对其他文创品牌的选择,三联也有自己的态度:比如,以经典小说为灵感设计的丝巾,成都本土设计师设计的传统纹样装饰……这些带有浓浓文化气息的文创,都被三联生活纳入版图中。

  新山书屋的文创展览空间。(慕树/摄)

  NO8:新山书屋

  从去年秋天开始,为成都注入年轻力量的新山书屋,已经收获了大量读者和热爱生活之人的关照。

  对于“文创”,新山也有自己新鲜、独特的理解。所以新山把自己当做一个文创的介质,试图通过发掘引进、合作推介和原创设计,让文化的再设计成为流动的、持续性的力量。

  在新山的空间里,除了新山的原创文创品之外,还可以看到许多艺术家、文创工作室的作品。这些作品往被发掘及进一步再设计,甚至是首次引进出现在西南地区,成为新山独家发售的文创产品。

  但新山绝不单视文创为架上的商品,而是不断通过空间装置、创意展览、黑胶派对,甚至是一场婚礼等不设限的趣味使用场景,来突破空间使用者想象力上的壁垒。

  新山对文创产品和创意生态还有更广阔的规划,它认为城市文化如果仅仅局限在店内这个物理空间,就会迅速枯萎。

  新山由此不断突破,作为一家书店的社会承担,比如,以公益活动、文化市集等形式,进入到社区甚至学校,让文化再设计的力量持续传递进入社区单元,让城市文化的小生态更美好。 

 NO9:完美文创公园

  完美文创公园。

  与前面的文创空间有所不同,一二期项目占地60余亩的完美文创公园,是一个融汇音乐、影视、游戏等在内的创新文化产业集群,旨在建成为成都首个数字视听文创聚合载体。

  从成都地铁7号线八里庄站出来,就能看见一片复古工业风格的红砖厂房。这里以前是成都的重工业基地,产业升级腾挪后留下了一片工业遗址。现在,曾经的老工业区已经蜕变重生,成为了聚合年轻潮流的文创园区——完美文创公园。

  完美文创公园有多种打开方式:或约上三五好友,在红仓广场或下沉广场,放松身心,享受自然和建筑之美;或于园区漫步,不仅能听到美妙的音乐现场,还能时不时偶遇正在排练的音乐人。再或者,在艺术展厅享受沉浸式展览,在创意市集邂逅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甚至参加一场电竞比赛……完美文创公园的日常,对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和受众来说,都是完美的、可沉浸体验和消费的日常。

  在后市场PostMarket享受生活的人们。(PH7/摄)

  NO10:院子文化创意园

  除了完美文创公园,成都还有许多文化创意园区;它们有的体量不大,但却以持续性、有价值的文化输出,为成都的创意文化生态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比如,院子文化创意园。在成都,玉林是成都生活的代表符号,也是一个融合了成都人文生活气息的街区范本,院子文化创意园就坐落在玉洁巷和玉洁西街的交叉口处。

  院子由玉林街道区域内一处老房子改造而成,它是成都第一处与社区共建的文创园区,开园近两年以来,院子文化创意园运营团队和武侯区玉林街道办事处,一直采取共融模式。

  院子同时也是一处文创孵化园区,专注文化艺术类的孵化,现已有11个工作室入驻院子。

  比如,持续关注城市越来越丰富的音乐场景的音乐现场摄影师忍花草,和他的工作室“PH7摄影团队”;专注于产品设计,并将环保理念贯穿于设计中的设计工作室ummroom等等。

  自两年前开园以来,院子每月都有工作室开放日,每周有2-3个创意活动在此发生。其中,“后市场PostMarket”更是成都近年推出比较早、定期且参与人数众多的市集,聚合众多感官与内容为一体,后市场PostMarket给市民带来了文化交融的全新体验。

  从创意产品的设计,到创造性活动的持续性推介,甚至于创意生活方式的输出;从关注在地文化的新表达,到非遗技艺的活化……在成都的舞台上,人们年复一年地上演着创造力的社戏:创意产品的设计浅吟低唱,而创造性活动的持续性推介,则如永不衰老的武生,身法缤纷。甚至,当人们持续地在这座城市输出浸饱创意的生活方式时,生活的喜怒哀乐,也都在创造力的聚光灯下,被刻画得棱角分明。在巴蜀文明的传统之中徐徐展开,成都人从古蜀文明的青铜色泽出发,驶向“世界文创名城”的繁庶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