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四川分网 > 四川分网 > 地方动态

西昌市彝汉双语播报服务背后的民生关怀

2014-05-30 16:59: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凉山州西昌5月30消息(记者隆敏)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全市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75万,拥有14个世居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4.5万,主要分布在市内13个彝族乡镇和2个回族乡。近年来,西昌市委、市政府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工作主线,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和谐共处团结进步。

  2013年,西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5亿元,人均GDP突破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10340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及民生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

  西昌市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方针,成立了以西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乡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团结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工作制度,形成了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明确、任务具体的工作格局。西昌市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与业务工作同抓同促,始终坚持把各族群众的利益和冷暖放在第一位,竭尽全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并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推动民族团结向前发展。

  突出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新农村建设及扶贫开发深入推进。2013年,西昌市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的支出累计达16.71亿元,其中在民族乡镇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网改造、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扶持。2011—2013年间,共实施20个新村建设扶贫工程、4453户D级危房改造及基础设施扶贫等项目,累计改善11878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整村推进中,西昌市将两项资金、产业化扶贫资金、互助资金等集中投入,择优选择利用贫困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发展如蚕桑、烤烟、核桃、高山优质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等种植业和牛、羊品种改良为主的养殖业,从良种推广、建立丰产样板,到推广形成规模,使之逐步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促进了贫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新型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利用民族乡镇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良好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做强旅游产业,实施多元发展、助推农民增收,按照“部门联动、整合资金、捆绑投入、整乡推进”的规划打造出了开元、安哈、洛古波等一批彝家新寨,结合西昌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契机,大力发展“彝乡风情旅游”,形成了一条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大箐—安哈—洛古波民族风情旅游环线”,打造了《彝山·彝韵》等一批特色民族原生态文化精品节目。全力打响中国·西昌凉山彝族火把节品牌,每年吸引约40余万游客观众参与节日狂欢,传统彝族选美、斗鸡、斗羊、斗牛表演,彝族年风情美食节等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统筹推进社会民生事业

  教育事业优化提升。2011—2013年间,累计投入资金30.44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化解教育债务、实施教育基础项目建设、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起,在市民中试办高中双语教学一类模式班(各门学科均用彝语文教学,汉语文作为一门主科开设)面向州内各县市招生,截至去年底,市民中一类模式班已有学生207名,高考文理科平均成绩名列全州第一,录取率达85.99%。建立健全对口支援民族学校机制,以城镇学校支援山区民族乡镇学校,截至目前已累计交流130人次。同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建成全市教育信息云平台,93所中心校全部实现“校校通”,35所学校“班班通”交互式电子白板投用,城乡互联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局面逐渐形成。

  医疗卫生显著提高。2011—2013年间,累计投入资金8.40亿元,升级改造了全市90%的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卫生基础设施项目8个,全面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巩固,农民参合率、参合群众就医补偿比例逐年提高。着眼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近年来累计投入2445.25万元,实施荞地、大箐、四合、洛古波、民胜等民族乡镇卫生院及附属设施改造维修、银厂乡巴折村卫生院业务用房等项目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民族乡镇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交通条件根本改善。2011—2013年间,累计投入投入13.85亿元用于交通基础建设。打通了12条断头路,改造商业街等数十条街道,实施了国道G108、省道S212、S307线等干线公路联网畅通工程,新建、改建桥梁13座,实施了一批通乡油路、通村水泥路、产业道路建设工程,银厂通乡油路主体项目竣工,目前全市37个乡镇已实现100%通油路目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迈向新台阶。交通基础条件的改善为少数民族乡镇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带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促进民族团结、群众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持续强化。全市新农保工作深入推进,包括民族乡镇在内所有37个乡镇,参保率均达到97%以上。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为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了生活补贴,实现了全市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为全市城乡重度残疾居民每人每年代交100元保险费,“全民社保”工作有效推进和落实。在扶持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引导其发展特色产业及生产加工,鼓励彝族特色刺绣、彝族漆器、银饰等发展,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技能及知识专题培训,不断扩大对外宣传力度。

  全力维护民族团结稳定

  西昌市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尊重民族风俗文化,着力提高少数民族知识素质,全力激发少数民族人才能力,共同建设美丽富饶文明繁荣和谐新西昌。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在录用公务员、教师、医务工作者等过程中,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对少数民族报考者予以适当照顾(考试加分),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储备,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纳入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保证其在后备干部中所占的比例并逐年提高。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文化落实到日常生活每个细节,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避免因风俗不同造成纠纷和矛盾。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每逢彝族火把节、彝族年、回族开斋节等民族节日,市级主要领导干部亲自参加会礼,与少数民族同胞共庆节日。尊重少数民族传统历史和选择,促进各民族团结交往和互动沟通,在州市党委政府重视支持下,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在全市公共交通场所全部开通了彝汉双语语音播报服务,极大方便了全州彝族群众的出行和生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通过一系列机制和措施,深化推动各民族团结交融,目前的西昌已成为全国最和谐最稳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盟)首府城市之一,开创了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隆敏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