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张雨东:成都科学城必然是“涌现”之地

2017-03-11 18:04:00来源:成都商报

  中科院成都分院光电所科研团队演示量子激光通信望远镜连接原理 资料图片

  被誉为“硅谷精神之父”的凯文·凯利在其经典著作《失控》中,提到一个词——“涌现”,其大意是,少数的细胞只能构成一个低智能低复杂性的生命体,但当个体的数量聚集得越来越多,新的让人意想不到的功能和功效就会凭空出现。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张雨东看来,成都科学城正在发生着这样的“聚集”,就如同当年的美国硅谷一样,必然将出现“涌现”现象。

  军用、民用、科研院所 各种创新要素在成都科学城聚集

  2016年3月11日,中科院成都分院与成都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当年7月28日又与成都天府新区签署科学城园区项目实施协议,建设中科院成都研究中心,将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聚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批现代化研究所、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该中心将有6个组团,包括生物医药组团、山地生态组团、文献情报及基础物理组团、信息技术组团、有机化学组团、光电技术及先进制造组团、综合配套及研究生教育组团。

  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项目规划范围总面积约1020亩。其中,科学城园区用地总面积约520亩,包括整体搬迁还建用地约300亩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及有关单位新建科研项目用地约220亩。同时,在科学城园区用地附近预留建设用地500亩,作为今后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的拓展区。除了各种高科技项目落户,3至5年后,这里还将力争集聚创新创业人才4000余人,孵化上百家创新型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建议,在成都科学城布局以军民融合为特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核科学、航空航天、网络安全等为主攻领域,推进国防基础科学研究和尖端技术原始创新。这让张雨东更为振奋,也更加坚定了他对成都科学城出现“涌现”现象的判断。“军用、民用、科研院所、高校的各种创新要素在成都科学城聚集,未来这里一定会是‘涌现’之地!”张雨东说。

  为提高专利转化效率 建议政府搭建统一的“专利技术交易平台”

  2015年全国人大修订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让包括张雨东在内的科技工作者欢欣鼓舞。新修订的这部法律,亮点在于打破知识产权运用的体制障碍,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及收益权一定程度上下放给科研单位和高校,力图从法律层面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的流畅性及效率,使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进一步完善。

  但很快,张雨东发现,由于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的国有资本本质属性并未改变,使其在价值评估、入股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制度性障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障碍依旧存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应当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但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国有科研单位在以知识产权作价对外投资时,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备案,以评估价格为依据作价投资。

  “知识产权交易是市场经济行为,以行政指令性的评估价格替代双方协商认可的价格进行转让,在实际交易中难以发挥双方积极性。”张雨东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就像高原的海子,这个海子很好,但它没有和别的海子连通,所以“科技成果”这条鱼还只是在自己海子里转,出不去。

  矛盾如何破解?张雨东建议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等法律为核心,建设系统性的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体系。“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应有全局观念,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联系,避免政出多门,减少相关法律、政策在具有使用上的矛盾或冲突,真正发挥法律、政策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效应。”

  为提高专利转化效率,张雨东还建议,政府应搭建统一的“专利技术交易平台”,使权利人与企业可以清楚、直接地通过平台进行专利产业化的交流及沟通。同时,加快培育一批熟悉科技发展和法律政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专门协助权利人和企业进行专利的增值、组合、评估等事宜,提高专利转化效率,以此真正促进创新发展。

  成都传媒集团成都商报记者 肖刚

  原标题:创新要素聚集 成都科学城必然是“涌现”之地

编辑: 贾宜超
关键词: 张雨东,科学城,成都分院,科技成果,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