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中国各地县域以实干笃定前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备受期许的新征程。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立体展现中国县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感受新时代壮美中国、活力县域的蓬勃气象,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宏图·“县”在启航》系列主题报道,33个地方频道100多名记者走县域、看发展、探变化,沉浸式解读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密码”,与您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图景。

央广网达州6月29日消息 “距5月28日已过去1个多月,每当想起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首航的那个瞬间,我的眼泪一下就落下来了。为了这一刻,我们无数个日夜的辛苦都值了。”商月红骄傲地告诉记者。

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民航运输市场终于拥有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喷气式干线飞机,国产大飞机事业迈入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新征程。其中,商月红带领团队研发的隔音隔热用玻璃纤维棉材料,打破了国外垄断,为我国航空产业发展作出了一份贡献。

这是宣汉科技兴企的一个缩影。在宣汉这片沃土上,多种科研成果遍地开花: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高产高效开发技术创新突破,建成年产100亿立方米的普光大气田;在锂钾资源勘探中首次取得四川盆地三叠系海相可溶性“新型杂卤石钾盐矿”找矿突破;一企业将水法生产工艺改良为更环保、更节能、更高效的高温液硫雾化直接法工艺……

宣汉县城鸟瞰图(央广网发 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

宣汉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距今已有1900多年建城史。近年来,宣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县域工业由资源型向资源开发利用型转变,一跃成为全市工业发展排头兵,踏上了争创全国经济百强县的新征程。

创新之芽壮大“工业树” 拔节孕穗繁茂“产业林”

在微玻纤国际技术中心,商月红和研发团队一起,为了让材料韧性越来越强,几乎每一天都泡在实验室。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这个材料跟着国产大飞机一起遨游天空,商月红也舒了一口气。

2010年,商月红经过多方考察后,决定在宣汉成立微玻纤公司。“当初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心里也没底。随着行业的发展,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我们从单一原料生产发展到完整产业链建设,从单个企业单打独斗到引进兄弟企业共谋发展,我们的队伍也扩大到了700多人。”

商月红与研发团队探讨难点(央广网发 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商月红介绍,他们已累计研发科研项目30余个,获取发明专利12项,另有4项发明专利已进入实质性审查阶段,被工信部认定为全国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宣汉这片土地给了我们成长的空间,对企业发展给予了最大支持,帮助我们跨过一个个难关,破解交通、水电气等一系列的难题,让企业一跃成为中国(普光)玻纤产业园中的龙头企业,建成了全国最先进、产量最大的高性能玻璃微纤维棉生产线。”商月红说。

如商月红创办的微玻纤企业一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县级工业园创建为省级经开区,宣汉实现了从“工业弱县”到“工业大县”的精彩嬗变。

据宣汉县宣传中心负责人武穆介绍,普光经开区起步于2008年,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入驻企业117家,其中规上企业69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园区紧扣天然气、锂钾两大资源,加快由“资源产出地”向“产业崛起地”转变,打造“4+6+N”现代化工业发展体系。

走进宣汉普光经开区的锂钾综合开发产业园,只见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一座工业新城——“锂钾之城”正在崛起。

宣汉骅龙塑料车间一角(央广网发 张平 摄)

“目前,赣锋锂业10万吨退役电池回收综合利用项目已完成厂房建设,并已开始试生产,未来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在对当地资源进行仔细的探测后,赣锋锂业负责人黄林初步勾画了企业发展的蓝图。

据黄林介绍,宣汉锂钾资源丰富,预测富锂钾卤水储量约21亿立方米,新型杂卤石钾盐矿中硫酸钾资源量达10吨以上。“这里还有专门的招商团队、完善的配套设施,为我们企业的发展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除了锂钾资源,天然气也是宣汉激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经过几代石油石化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在普光发现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海相整装气田,探明开发储量高达4000亿-6000亿立方米。”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天然气净化厂厂长李永生进一步介绍道,普光气田是国家“十一五”重大工程“川气东送”的主气源,区块矿权面积1116平方公里,气藏具“三高一深”的特点。

中石油南坝净化厂(央广网发 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

天然气锂钾产业重点项目不断落地,也带动了当地居民稳定就业。李永生表示:“秉承着开一方资源、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的理念,我们在企地共建过程中,重视解决周边民众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有效发展。”

如今,宣汉正推动“天然气硫磺、锂钾综合利用、微玻纤、金属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集群集聚,并加快布局新兴产业,让“新芽成大树”。以“工业强县”战略引领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宣汉持续推进产业拔节孕穗、转型升级,向高端化、链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一牛先行诸业并进 种养循环科技兴农

稻田青青,层层叠叠。在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一株株秧苗迎风而动。

“别看这里现在‘丰’景如画,2013年之前撂荒率一度高达50%。我们用了十年时间,才有了今天的‘鱼米之乡’。”胡家镇镇长文跃告诉记者,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

“我们村子在半山腰上,农田零零散散,到处坡坡坎坎,以前我每年只种32亩,就已经很难了。现在改造成高标准农田,机械化作业,种300亩都很轻松。”胡家镇鸭池村种粮大户袁军说,再加之通过“油菜-水稻”轮作,效益大幅提升。

胡家镇鸭池村高标准农田(央广网发 王利 摄)

袁军,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17年,为了有效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难题,鸭池村开启了一项被称为“土地大托管”的稻渔种养模式改革试水,实现劳作变机作的转变。据袁军介绍,合作社每年服务种植面积多达3000余亩。

“田成方,大农机来回跑;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让咱种粮人底气更足。”文跃说,宣汉立足山区实际,围绕“打造‘田园新景、巴山粮仓’振兴标地”目标,探索创新“长藤结瓜”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蹚出了一条新路。

截至目前,宣汉已累计建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标准农田80万亩。2022年宣汉粮食播面150.9万亩、产量59.1万吨,播面和总产的增速、增量连续3年均居达州全市第一。

走进宣汉胡家镇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记者发现,在稻田一侧,有一条“L”形水沟。“我们实行的是稻渔综合种养,田里种水稻,水沟里养着鲤鱼和鲫鱼。稻鱼共生好处多,鱼可吃水稻的害虫,鱼粪可做水稻有机肥,鱼的游动代替了薅秧,有利于水稻生长。”

胡家镇鸭池村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园区(央广网发 张平 摄)

鸭池村党委书记冯涌说:“虽然田边刨出了一条沟用于养鱼,但稻谷不会减产,每亩在1000斤左右;鱼每亩可捕捞约300斤,可卖近5000元。”据悉,去年胡家镇鸭池村人均收入已达2.8万元。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也过得越来越红火。

在宣汉大成镇的肉牛现代农业园区内,记者采访时,恰逢宣汉县农业农村局一级主任科员赵益元进行技术指导。

1988年,赵益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距离宣汉县城50多公里、条件艰苦的云蒙山合作示范牧场工作。“宣汉的本土黄牛品质好,但个体小,产奶量不高,能不能繁育出一种产肉多、产奶量又高的新品种呢?”22岁的赵益元刚到牧场,骨子里就滋生了一股“牛劲”。

为了把梦想变成现实,赵益元开始了长达30多年与牛为伴的潜心研究。2012年,他终于培育出独有的“蜀宣花牛”新品种,获得国家新品种认定,填补了我国南方无培育牛品种的空白。

为牛事业倾注大量心血的赵益元,被乡亲们亲切地称呼为“牛教授”。为推动蜀宣花牛产业富民,赵益元还成立了蜀宣花牛技术工作室,免费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蜀宣花牛(央广网发 肖雲心 摄)

“目前宣汉肉牛存栏18万,年出栏11万头。”赵益元说,肉牛养殖与牧草、粮油种植或中草药种植的种养循环,遍及宣汉全域。目前肉牛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有36家,种植牧草1.3万亩。

农业效益增加,离不开科技助力。在蜀宣花牛农业科技展览馆里,智慧农业大数据管理平台和牛场智能信息服务平台,可以看到宣汉县养殖场尤其是肉牛现代农业园区内各规模养殖场的详细情况,这里已实现牛业生产、粪污综合利用等数字化、信息化场景应用。

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宣汉以科技赋能绘就“牛业发”“稻田丰”“茶乡美”“菌兴旺”产业新画卷,不仅让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品尝到了乡村振兴的甘甜果实,也助力“农业兴县”战略越走越稳。

文旅靓县富“口袋” 巴国文化“活”起来

薅田有锣鼓,其声促烈清壮,又缓急抑扬。在宣汉的巴山大峡谷片区,有着一支传唱千年的巴山号子——薅草锣鼓。一声响亮的锣鼓,搭配淳朴的嗓音,劳作和故事单单凭借口耳相传,流传至今。

“以前百里峡地区人烟稀少,为了防止野兽破坏庄稼,老辈们就会边薅草边打锣鼓唱歌,同时也可以为劳动助兴,消除疲劳,大家听到鼓声就会干劲十足。”谈到其存续状况,今年已77岁高龄的薅草锣鼓传承人袁诗平表示,他们每年会举行赛歌会,同时也成立了培训班和非遗体验基地,目前传承人队伍达到了2000余人。

薅草锣鼓赛歌会(央广网发 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

“巴山峡谷大发展,土家新寨与罗盘;文旅融合成效显,建成川东大药园。”在薅草锣鼓的唱词中,既有对土家人生活的写照,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用本土文化助力景区旅游,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等一批文化遗产展现风采。无独有偶,在打造“宣味”与“乡味”兼具的文艺精品,钱棍舞艺术团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奏响时代序曲。

“2018年组建时,我们只有8个人,正逢景区开放,涌入了大量的游客,也让更多居民有了加入我们的想法。”巴山民俗艺术团团长黄金美介绍道,现在我们团成员不断增加,目前已有近50人。钱棍舞起到一个纽带作用,既可以传承文化、强身健体,又可以为家庭增加一些收益,一举多得。

钱棍舞演出(央广网发 王利 向海涛 摄)

在挖掘巴文化、土家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文化基础上,宣汉将民居、首饰、服饰、饮食等独特文化元素与创意开发充分融合,进行市场化运作,大力开发文创产品,形成了巴人刺绣、土家草编等特色文创产品20余种。同时,精心打造的全国首个巴文化大型沉浸式情景史诗剧《梦回巴国》,开演至今已演出300余场次,观众累计10余万人次。

还原巴文化,今年宣汉又增添新场景。4月27日,全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罗家坝遗址年代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下延至秦汉时期,是探索巴文化起源的重要地点。博物馆展陈采用多媒体交互技术,给游客带来沉浸式观展体验,让人不仅能够看到几千年的文物“活”了起来,更能感受3000多年前的巴国文明和文化。

“以文化为根,旅游为媒,通过文旅融合共创,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共赢。近年来,宣汉还把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巴山大峡谷景区做大做强,聚力打造大巴山森林康养度假、生态观光休闲区域‘龙头’,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宣汉县文体旅局局长吴熠说,该县已成功打造的国家4A级景区巴山大峡谷正在创5A,同时,正在紧锣密鼓地打造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这两大“龙头”将挑起宣汉文旅发展“大梁”。

生态康养成宣汉文旅“新宠”(央广网发 王利 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通过不断挖掘自身资源,山区变景区,土产变特产,民房变客房……宣汉走出一条“农业+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

宣汉县委书记冯永刚近日在展望宣汉未来发展时表示,5年后,宣汉应该是一幅非常精美优质的水墨山水画。在这4271平方公里的水墨山水画中,宣汉经济发达、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梦里巴国,山水宣汉”。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韵味。蹬上文旅发展“风火轮”,跑进工业强县、农业兴县“快车道”,宣汉从革命老区走来,正以崭新的姿态,加速崛起。

百家读城:

 

巴人精义今犹在

□李明泉

最近,宣汉罗家坝全国首座巴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我1973年读高中的普光中学就在这罗家坝遗址之上。

近年来,宣汉以“忠勇信义、劲勇善战、奋勇争先”的巴人精神作为城市发展的文化主题,着力打造全国巴文化中心,聚集国内外专家学者推动巴文化考古、历史、文旅、民俗、非遗、转化、传播等研究和利用,同时,宣汉以开发文旅融合破解贫困难题的巴山大峡谷为突破口,不仅对巴人后裔土家族民族文化予以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而且精心打造了全国首个巴文化大型沉浸式情景史诗剧《梦回巴国》。

我在巴山大峡谷的多次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热心巴文化工作的当地专家,通过近20年的搜集整理,已发现巴文字符号1万多个,除去相同相近的还有7000多个字符。经过反复琢磨和整理,《巴文化资料》一书将由文史出版社出版。我相信,这些巴人字符的问世,将对深入认知巴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文字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宣汉确立了鲜明的城市文化主题和价值指向,不仅与其他县域城市文化内涵和气质有所区别,而且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树立了自己的精神文化标杆,为争创全国“百强县”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文化动力。宣汉以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为目标,深入实施“文旅靓县”战略,积极探索“文旅交融、互促共兴”模式,使月亮坝、峨城山、马渡石林、荔枝古道、明月新城、罗家坝遗址等成为网红景点;宣汉按照“一村一品”思路,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土家文化、民歌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主题文化村镇,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文化灵魂。

走进如今的宣汉,浓郁而温暖的巴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不单单是那羊肉格格配老酒、竹枝词里舞钱棍,而是100多万宣汉人民的精神世界更丰沛而充实。正如我在《宣汉赋》中写到的“巴人精义今犹在,共同富裕谱睿篇。莫道征途无险阻,风鹏正举好扬鞭。”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统筹:陶玉德

记者:苏莉 王颖 何春燕(实习生)

编审:张志诚 郅怡婧

视频:昌思荣 肖雲心(实习生)

编辑:昌思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