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6月26日消息(记者 符雄助)继去年全球首颗运动赛事卫星——“大运号”AI卫星亮相之后,今年6月26日,成都大运会再传重磅信息:世界大运公园落户成都,大运惠民计划大幕开启。

  从2019年国际大体联会旗从那不勒斯交接到成都,世界大运会正式进入“成都时间”算起,两载春秋,这座城变化几何?一年后将至,成都大运会又将留下什么?

  ▲锦城湖公园

  领跑青春:城市动感由表及里

  从战国骑射,到唐宋时的马球蹴鞠,运动基因,成都亘古有之。如今,更是“放敞”,绿道就是跑道,公园城市就是运动场。

  作为天府绿道体系“三环”中的重要一环,成都环城生态公园规划建设体育设施1050处,提供慢行、跑步、足球、篮球、网球、赛艇、健身保健等多类型场地及设施,以引导市民简约健康的生活方式。

  天府绿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绿道体系,环城生态公园还布局了“达根斯马术”“江家艺苑滑翔伞”等20余个以体育健身等绿色消费为主的旗舰品牌。

  像这样的惠民公园城市场景,已融入市民日常。为高质量、高标准举办成都大运会,成都新建、改造了49个体育场馆,极大提升了该市体育基础设施。为让“公园即城市”的大运场景提升市民幸福感,在“相约幸福成都”系列赛事活动中,目前已有超过10万人次的市民在“家门口”的大运场馆免费观赛。保障“惠民行动”系列赛事活动的同时,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大运场馆将在做好场馆设施器材保护的前提下尽量对外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满足市民健身需求。

  今年3月举行的“运动成都100+成都体育消费新场景”发布会上,展示了城市公园、工厂文创、全民健身等8种类型共计110个成都体育消费类场景。“成都体育消费新场景地图”也在会上亮相,市民从手机上点开这张电子地图便可导航去附近的推荐运动点位。

  无论是硬件配套,还是软件加持,成都的动感都更为彻底。根据成都市体育局发布的《2020年成都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报告》,2020年成都市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481.2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为2298.1元,占2020年成都市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7%。

  《报告》显示,近六成成都市民最爱跑步,这反映出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的强大运动号召力,目前已累计建成的4000多公里的天府绿道,是成都人最好的户外跑场。同时,“15分钟运动圈”的打造,也让成都市民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飞碟”造型的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

  大运之城:“慢成都”跑出加速度

  三千年烟火成都,对城市美学更具敏锐触角。从大运会的场馆设计,便能管窥一二。

  在东安湖体育公园的上空,能看到完整的“太阳神鸟”,其主体育场“飞碟”设计贴合成都“科幻之都”的发展。5月迎来首秀的“东来印象”文体中心,总体造型以东方“蜀”韵作为概念,从“紫气东来,有凤来仪”出发,呼应“东来印象”主题。成都高新区体育中心设计灵感来源于蜀锦,凤凰山体育公园的造型则被称为“盖碗茶”。

  大运之城的识别度和国际化表达,在一环路市井生活圈更有“烟火”质感。为高水平呈现公园城市良好风貌,一环路市井生活圈肩负

  彰显成都“慢生活”独特气质的使命。这也是成都城市有机更新的“主战场”。

  如今,全长19.38公里的成都一环路上,音乐坊志在构建天府音乐“4+3+2”的话语体系,爱情巷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面街”囊括南来北往的知名传统面食。

  大运会只是成都国际赛事名城建设的“第一棒”。在谋赛与谋城的坚持中,成都提出,要以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和公园城市为目标,加快未来城市、未来社区创意设计,持续深化旧城有机更新,统筹推动老城区产业、功能、业态全面转型、全面提升,让市民家园更有颜值、市井生活更有品味、社区服务更加完善、都市经济更有质量。

  “当前,我们把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作为回应群众期盼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一,着力推动旧城改造、商圈提质、场景营造、文脉传承。”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在2021中国城市有机更新与消费场景营造大会上表示。

  不管是大运之城识别度和国际化表达的持续完善,还是未来城市新形态的加快塑造,“慢成都”都实现了加速跑。

  ▲居民乐享迎大运

  十年接力:从这里开始,成就梦想

  十年前,大运会在刚过“而立之年”的深圳举办。那一年,大运会的开幕让龙岗成为人尽皆知的地名,并被造就成深圳的城市副中心,成为深圳“东进战略”的主战场和核心区。

  如今,成都大运会渐近,“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成都实践正在续写。

  在世界各类城市评价体系中,基本都把举办国际体育赛事、体育社群发育程度、体育产业发达程度、群众健身活跃度等指数纳入评价标准。从城市影响力来看,成都已经连续 6 年稳坐新一线城市榜首,“霸榜”与体育的“助攻”不无关系。统计显示,成都动场馆丰富度、Keep 运动指数均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

  为引导鼓励市民加入锻炼队伍,成都打造了“天府绿道健康行”和“社区运动节”两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精心设计种类丰富、针对性强的健身项目,精细组织各类全民健身活动 4500 余场次。

  在实施大运品牌惠民行动中,发掘大运好礼等为市民谋“福利”的举措释放更暖“民生温度”。据成都大运会执委会透露,目前已推出了“大运好礼”征集评选小程序,联动了150家企业征集初选了170款具有成都造和天府文化特色的名优特产和文博文创品。自5月13日开启投票通道以来,全网投票已突破100万次,将发掘出20款“大运好礼”献给世界,同时将组织优质企业为市民免费派发“大运好礼”大礼包。

  “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将‘大运好礼’的丰富成果进行产业化沉淀,让市民切身感受具有浓厚大运氛围的成都味。”成都大运会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完善体育产业布局,发展体育经济的过程中,成都突出点位特色,将城市体育空间由原来大规模集中改造,转向小规模、精细化、常态化有机更新,充分激发了城市的体育活力。营造浓郁体育经济氛围的同时,也不断重塑着这座城市的“体育经济地理”。

  ▲国际赛事运动员经典餐饮服务评鉴会

  大运服务新模式:市民检阅、世界体验

  刚刚过去的6月23日,是第74个“国际奥林匹克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在距离赛事开幕还有226天时早早出炉。申冬奥成功的五年来,许多遗产计划转换为现实遗产。

  同样将至的成都大运会,又将留下什么?

  过去两年时间中,大运会的“成都记录”不断刷新。作为主场馆的东安湖体育公园建设工期只有23个月,刷新了同等量级、规模和档次场馆投建的速度;凤凰山体育公园专业足球场屋盖采用索穹顶结构,是全国首例大开口索穹顶结构,膜结构共使用了200片ETFE膜,

  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大面积单层ETFE膜结构;“东来印象”文体中心的跳水台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是全国唯一多折面异形现浇清水混凝土跳水台。

  为留下成都大运文化遗产,成都通过创新组织开展专业特色活动,探索形成大运会“成都微笑”餐饮服务模式。以大运会餐饮为切入点,通过5场不同风味的运动员餐饮服务“实战演练”,提升大运会餐饮服务团队的整体服务保障水平。目前,已举办欧陆风味、地中海风味评鉴会,后续将相继开展亚洲风味、清真风味及成都美食等国际赛事运动员经典餐饮服务评鉴会。

  据成都大运会执委会消息,在此过程中,成都将探索形成国际赛会餐饮服务规范流程,面向全市餐饮行业推广,整体提升餐饮企业管理服务水平,让市民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国际化、规范化、品质化的餐饮服务,让成都打造赛事名城和美食之都的成果及时服务城市、惠及全民。

  大运会是成都第一次承办的世界性综合体育赛事,赛后如何运营才能避免闲置?

  针对这一“考题”,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看到了成都空间与机遇,借大运会之机打造的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区,能让市民和游客沉浸式体验大运之城的魅力。

  “成都大运会的前期筹备与举办,对未来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如何耦合、要素如何聚集、市场如何培育、政策如何衔接等会更加明确,为未来大型赛事和国际性文旅活动的举办提供一个很好的范本。”郑晓幸说。

  客观来看,解决大型体育场馆后期利用问题,场馆规划是赛后运营关键。以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为例,在设计之初就在“经济”上有很多的考量。其创新打造的观景平台,具有“城市之窗”地标意义,拓展了“体育+”的丰富内涵,演绎了“公园+”的多元场景。

  对成都来说,由于世界大赛矩阵的不断“添丁”,大运会场馆将在世乒赛、亚洲杯、汤尤杯、世运会等重大赛会上持续“服役”。

  从2017年世界赛事名城标定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开始,成都这座城市就在冲刺。如今,运动之于成都,已然深入城市肌理,影响至深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