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四川分网 > 2012四川分网 > 头版 > 焦点图

生态重建 汶川成现代“桃花源”

2014-05-12 10:01  来源:四川新闻网  说两句  分享到:

梦幻三江、世外桃源。图片由汶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在四川省的全域地图上,汶川县位于四川的西北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让汶川遭受重创。震后连续三年遭遇泥石流:2010年“8·14”映秀特大山洪泥石流、2011年“7·03”罗圈湾特大山洪泥石流和2013年“7·10”特大山洪泥石流。地震、泥石流没有动摇汶川人民恢复重建的决心。经过六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围绕生态建设、绿色崛起,汶川人走出了一条农旅结合、生态重建的发展之路,一个崭新的汶川,屹立在川西北版图上。今年一季度,汶川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8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阿坝州平均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

  生态宜居 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净水

  走进汶川县城,崭新的建筑沿街道两侧整齐排列,上面布满了藏族、羌族的文化符号。“汶川县城干净、漂亮,民俗文化浓厚。”但凡去过汶川县城的人都这样评价。

  有这样一组数据:2012年汶川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8.1%,岷江河流出境段面达到Ⅲ类水质,城区空气质量达到Ⅱ级标准,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8%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5分贝以内,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100%。

  在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汶川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骄人成绩。

  灾后重建,汶川坚持生态建设为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生态修复,使汶川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无论是在车水马龙的闹市,还是在偏远静寂的山村,只要走入汶川,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青翠的一抹绿——绿树、绿山、绿水,就连道路旁的房屋都在银杏、猕猴桃、杨树、槐树、常青藤的笼罩之下,显出桃花源般的意境。

  在茶马古道上,有一座千年历史的西羌文化古镇——水磨镇。地震前,这里聚集了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地震后,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这里变成一座风景如画的现代“桃花源” 。

  “灾后重建中的水磨古镇,立足发展的眼光,确立‘工业外迁、腾笼换鸟’的整体思路,确立以生态、安居、文化、教育、旅游为中心,走出了一条‘产村相融、村镇一体、低碳发展’的生态建设之路。” 水磨镇党委副书记孙权对四川新闻网记者说,2010年水磨也因其华丽的变身,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时任阿坝州委常委、汶川县委书记,现任雅安市委副书记的青理东曾说:发展绿色经济就是要坚持节约为先、保护为要、自然恢复为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汶川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给汶川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蓝天、绿地、净水。

  生态宜居,诠释着汶川发展的主路径。

  南生态北文化 给生态让步为旅游转型

  汶川地震后,按照“南部生态文化、北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总体布局,汶川给生态让步、为旅游转型,依托天然的地理优势,立体展示观光农业带、休闲农家旅游带、自然生态观光带。

  距离水磨镇大约20公里,有一个叫三江镇的地方,这里素有“天然氧吧、养生基地”之称,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被成都人称为“森林疗养院”休闲避暑旅游目的地,在震后一年,就因其较好的生态环境,成功申报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

  据了解,2011年,国家农业部、旅游局就授予了汶川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荣誉称号。目前,汶川全县已建成20个精品旅游村寨、91个幸福美丽家园,成功创建了国家5A级景区——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4A级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

  据阿坝州委常委、汶川县委书记蒋刚介绍,按照“南部生态文化、北部民族文化”的总体布局,汶川县南部,以“3213”生态文化体验区为中心,重点发展以休闲、养生、康体、避暑为主题的生态健康文化;汶川县北部,以“3215”民俗文化体验区为中心,藏羌民族文化及非遗项目传承、挖掘、整理、开发、展示初见成效,以“冬日暖阳”为主题的“晒太阳”休闲体验活动赢得了游客好评。

  精美村寨 农旅统筹全域景区

  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打造精品旅游名城。“5·12汶川地震”之后,汶川就确定了“三精”旅游业——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的规划思路。

  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旅游产业,让旅游给老百姓带来收入,汶川有自己的思考和定位。“我们发展旅游的思路,就是‘全域景区、全时景点、全民旅游’。” 汶川县委副书记、县长旺娜说。

  在汶川县雁门乡境内岷江南岸高半山台地之上,有一个叫萝卜寨的地方,用黄泥搭建的村寨院落,原风味的展现了羌寨民俗文化,每到周末或者小长假,前往这里旅游的人、车,都排成了长队,“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每天来我们这里的车子都有两千多辆。”萝卜寨村委会主任马群勇对四川新闻网记者说,平日里,这里的居民都是农民,每到周末或者小长假,他们都是景区的接待员。

  刺绣,是这里羌族同胞的绝活。依托旅游,村民袁顺利在寨子里摆起了一个小商铺,将自己绣的荷包等物品摆上来卖, “碰上五一这样的假期,一天能收入好几百呢。”袁顺利对四川新闻网记者说,淡季的时候,一天也差不多有几十块钱的收入。

  5月8日下午,四川新闻网记者在萝卜寨采访时,萝卜寨的老村主任王贤贵和老伴儿,背着一背篓的野菜,从山上下来,“这些都是游客喜欢吃的,也是我们这里的特色。”王贤贵说,得为即将到来的周末储备点食材。

  按照王贤贵的经验,周末的萝卜寨,总会迎来不少的游客。

  王贤贵介绍,地震前他就创办了农家乐,但是,“5.12汶川大地震”让他前几年的心血化为乌有,地震后,他重新将在地震中被破坏的农家乐修缮一新,“五一小长假,每天都有近百人来这里用餐,生意好的不得了。”王贤贵说,他的身份也经常在农民与景区接待员之间转换,每年的家庭收入,也由震前的几千元,增长到现在的八万元左右。

  马群勇介绍,自萝卜寨的旅游打造起来之后,居民的人均收入,也由震前的不足两千元,变为现在的1万元左右。

  “我们要打造特色餐饮,特色农家乐,发展丰富多彩的休闲餐饮场所,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完善和整合上狠下功夫。”旺娜说,通过全方位开发生态观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考探险、康体保健等精品旅游项目,使汶川成为九环线旅游的战略支点。

  据了解,2013年,汶川全县接待游客60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5%、6.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610元,同比增长18.4%。

  生态重建 汶川工业涅槃重生

  汶川县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工业基地,2008年以前,汶川工业以矿产业、化工业等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为主。灾后重建时,汶川以恢复重建为契机,大力发展以古羌文化、震中映秀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同时实现产业转型,工业由环境污染型向环境保护型转变。淘汰落后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企业,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锂、磁材、电子等“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三新”工业,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同步发展。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汶川“万元GDP能耗下降2.2%”。

  2008年之前,水磨镇政府利用当地电价便宜的优势吸引了生产电解石、硅石的诸多企业,在解决当地就业、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保问题。 地震之后,让位于生态重建,大多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开始搬离水磨镇。继而,形成以漩口新型工业集中区为重点,以桃关工业园区、雁门工业园区为补充,以广东汶川工业园、绵虒农畜产品加工区、七盘沟川藏高原物流集散交易平台为辐射的工业发展布局,工业由粗放模式向低碳环保效益型发展转变……特色鲜明的产业,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勾勒出汶川特色经济绚丽多彩的星空。

  据了解,2013年汶川全县2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3.52亿元,比震前增长90.0%,其增长势头继续保持阿坝州第一,经济综合实力在四川省51个少数民族县(区)中排位第3。(记者 熊强)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郑轶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