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德昌,桑田叠翠,樱桃缀红枝头。4月12日,一场涵盖“非遗+美食+采摘”的春日盛宴在凉山州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开启。傈僳族传统歌舞与非遗技艺的碰撞,千亩果园与百桌兔宴的交融,让这座川南小城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手工体验

非遗“活”了:跳起美好的舞蹈共庆丰收

文化创意集市上,非遗摊位与网红游戏比邻而居。年轻游客积极参与“射弩”“蒙眼击锣”赢非遗手工挑战,非遗技艺变身“网红游戏”;孩子们围着“一线绳编织”摊位,将五彩绒线编成彩带。

游客用游戏积分兑换手作体验,指尖触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的温度。在手工体验区,傈僳族手艺人熊国秀正教游客专注地编织健弥(傈僳语意为猴娃)挂件,丝线在她指尖翻飞,转眼间便化作一只灵动的“猴娃”。

“一针一线都是祖辈传下的智慧,现在年轻人也爱学,旁边还有竹编手提小灯制作。”熊国秀向围观的游客介绍道。

夜幕降临,篝火熊熊燃起。傈僳族儿女身着传统服饰,带领游客跳起“嘎且且撒勒舞”,火光映红了笑脸,古老的歌谣在山谷回荡。

“嘎且且撒勒舞”傈僳语意为来跳美好的舞蹈,舞蹈动作模仿耕种、丰收,传递着对土地的敬畏,共庆丰收。

兔宴

舌尖“燃”了:一只兔子带来“麻辣江湖”

“兔肉还能做菠萝兔?真是开了眼界!”席间,游客张先生对着一桌兔宴很是欣喜。十道兔肉菜品摆成“麻辣星球”,冷吃兔、泡椒兔、手撕兔香气扑鼻。

主厨罗凤英透露:“我们是乐山的专业烹饪团队,搭配德昌金希兔场优质肉兔,制作的菜肴麻辣鲜香。”

活动期间,百桌兔宴座无虚席,兔宴及周边销售额达10余万元。

为让更多食客尝鲜,德昌同步推出“手撕兔肉干”,这款产品沿袭德昌板鸭干的传统制作工艺,选用金希兔场的优质肉兔,经腌制、风干等工序精制而成,并创新推出麻辣与五香两种口味,精准契合攀西地区食客的味蕾偏好。

桑葚采摘

果园“乐”了:打造果林间的亲子时光

在角半沟旅游度假区的果园里,樱桃挂满枝头,桑葚紫得发亮,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体验采摘的乐趣。他们或踮起脚尖,或弯腰细寻,每摘下一颗果实都伴随着欢声笑语。

小朋友们兴奋地在果林间追逐嬉戏,家长们则忙着拍照留念,记录下这份春日里的亲子时光。“这样的活动太好了,既让孩子亲近自然,又了解了非遗文化。”参加活动的一位家长表示。

此外,活动还设置了农产品展销区,桑葚酒、樱桃干德昌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选购。这一展销区不仅为当地农户提供了销售平台,也促进了德昌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

篝火(花雪菲 摄)

产业“火”了:把文化“揉”进产业

这个春天,德昌用非遗、美食、采摘编织出一张“多巴胺网络”——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农田果园化身快乐工厂。

德昌的实践印证了“文化+产业”的叠加效应。非遗技艺融入现代设计,成为旅游商品;传统农耕升级体验经济,吸引城市客群;一只兔子带动了养殖、加工、餐饮等全产业链发展。

金沙傈僳族乡党委书记李波表示:“我们将继续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结合金希兔场等现代农业,打造更多特色农文旅项目,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篝火渐熄,桑葚染紫了游客的指尖,德昌的故事仍在续写:摘的是果子,品的是文化,暖的是人心。

这场活动不仅是味蕾与视觉的盛宴,也是一次文化与经济的共振,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把文化“揉”进产业里,也成为德昌走出的一条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崔雪 花雪菲)

编辑:昌思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