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岁末时。12月27日,“青春大讲堂”回到它的出发地——成都大学,和广大青年朋友们一道,回顾2024,迎接2025。
作为“青春华章”活动的成都延续,去年12月,“青春大讲堂”首次在成都大学举办。从“2024成都城市跨年演讲”开讲,到“成长之路主题演讲”活动举行,到“我和我的祖国”活动开展,再到“青春大讲堂·奔跑吧成都”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的举行,过去一年来,成都以“青春大讲堂”系列活动汇聚起“榜样之光”,为青年成长持续赋能的同时,也凝聚起成就青春梦想的城市力量。
以榜样之力,讲好时代大思政
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成都市14岁至45岁的青年达960.3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5.87%。在这座名副其实的“青春之城”,助力青年发展、做好青年服务,显得尤为关键。
在此背景之下,创新开设“青春大讲堂”,就是要讲好时代大思政、激发网络大能量、建好社会大课堂。
一年来,4场“青春大讲堂”相继举办,40余位嘉宾上台分享,40余个青春故事温暖传递……自首场“青春大讲堂”开讲以来,诸多青春身影以奋斗之姿书写“青春华章”。
设计制造“英豪100”型飞机的00后李英豪说:“一定要相信梦想的力量。只要你坚持去追梦,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获得者张钦说:“选择挺身而出,这是当代青年该有的担当。”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师刘晓彬说:“择一事,终一生,我希望自己可以在热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修复更多文物,还原更多历史,把更多的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柴霖说:“我已不算年轻,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加入,让中国航天永远年轻。”
90后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说:“不论你们未来做什么,要相信,我们就像庄稼一样,终其一生都在生长,只要坚持,必有收获。”
字字铿锵,句句有力,每一位讲述者的经历,都让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形象更为具象化。
以教育之强,夯实城市发展之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青春大讲堂”上,教育发展也是一大关键词。
经历过“虎妈”式焦虑的巨红琳拿下心理咨询师证书后帮助那些像她曾经一样迷茫的家长们走出过度焦虑,倡导当孩子的陪伴者,和孩子一起成长。
心理健康老师孟泓沁呼吁与心灵同行,正视青少年的成长烦恼。
面对教育资源不均难题,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老师蒋宗材告诉自己:每一粒种子,都值得更好地盛开,要让教育的火种把高原的未来照亮。
小金中学嘉祥班毕业生汤立秀填高考志愿时,果断选择了乡村振兴方向,“努力读书,努力考大学,就是为了回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于点滴处入心,于细微处育人。随着“青春大讲堂”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推动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的紧密结合。
作为一座拥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省会城市,成都教育体量大,共有幼儿园、中小学校4228所,在蓉高校共66所。
突出立德树人,成都全面铸牢教育之魂,以“五育融通”为导向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进培根铸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筑牢青少年的理想之基、信念之塔,引导他们赓续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推进“五育融通”,以学生评价改革引领学校课程、教师教学改革,优化“五育并举”、科学多元、导向明确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优化家校沟通途径,构建部门分工负责、学校主动作为、家庭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
为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成都完善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持续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水平,推进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基础教育一体化;构建“蓉易学”教学资源平台,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远程辐射共享,全市748所中小学校已常态化使用成都七中网校、石室祥云网校和“四川云教”成都主播学校等25所市内优质学校教育资源,同时有序推广辐射德眉资省内同城化地区118所学校、甘阿凉民族地区402所学校,并服务全国其他区域1374所学校。
以蓬勃之力,青春向上生长;以奋进之心,城市向前奔跑。当下,成都正持续以教育之力厚植市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城市发展之基。
以奔跑之姿,共筑城市蓉耀
“今年10月,我们成功完成了世界首台声门区肿瘤切除机器人手术。”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耀在“青春大讲堂”上回顾创业经历时说,除了要感谢一起追梦的团队,还要感谢成都这座城市让自己的创业梦想照进了现实。
原来,在该公司手术机器人“出海”初期遇到了资金难题,成都市科技局的团队专程上门了解情况之后,帮助完成了1000万元的“科创贷”。成都经信局等部门也帮助公司找医院、谈合作。
“对发展稳健的企业,我们锦上添花;对遇到困难的企业,我们雪中送炭。雪中送炭,要的就是一个‘快’字。”来自成都市经信局的工作人员冯琳总结说。
护航“成都造”手术机器人的“出海”之路,是“进解优促”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9月,成都全面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截至2024年12月6日,成都全市共走访服务企业5.32万户,线上线下联动收集急难愁盼问题和诉求建议1.84万件,办结1.73万件,办结率94.17%。
除了“进解优促”工作,“立园满园”行动也是成都今年的经济热词。为激发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成都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以融入园区发展、覆盖重点产业、立足人才需求、提升就业质量的“教园融合”思路,聚焦“3+22+N”园区发展体系布局,建立园区、产业与专业深度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奔跑”是青春最美的诠释,也是城市精神的生动描摹。与青春同频,和城市共振,方可共筑城市蓉耀、共享发展蓉光。(杨蓉)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