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技能人才是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加强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甘孜州丹巴县找准落脚点,加强乡村建设和传统技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据成都市成华区结对帮扶工作队消息,2024年,成华区投入500万元拟对丹巴县公共实训基地进行功能再提升。
丹巴县公共实训基地优化效果图
建设人才队伍
“硬实力”“软实力”同步提升
丹巴县,位于甘孜州的东大门,地处两州四县(市)交界处,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之首。同时,丹巴还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中心。
如何激发资源优势?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一大关键。
丹巴县乡村振兴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位于该县甲居镇,总用地面积近30亩,总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基地采取“实训+非遗传承+旅游”的运营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旅、农旅融合发展,通过自主培训和依托非遗特色工作室开展实训工作。
在此基础上,基地迎来功能升级。
一方面,增强“硬实力”。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实施“筑巢引凤”战略,加强文旅资源招引,打造集民宿、非遗文化博物馆、非遗工坊、培训实训基地等于一体的美丽、宜居、和谐、幸福的乡村振兴新农村示范基地。
另一方面,则是提升“软实力”。加大对民族手工艺人扶持力度,培育一批技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民族工匠和技能大师,不断加强本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丹巴县非遗手工传承人
打造链式培训
成功申报两个县级劳务品牌
如何升级?在功能分区上,实训基地将有新变化。
在前期“请进来”把脉、“走出去”考察的基础上,成都市成华区结对帮扶工作队与丹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立足甲居景区窗口的区位优势,深入挖掘丹巴非遗文化资源,因地制宜规划民宿住宿、非遗餐厅、非遗实训中心、民俗文化馆、多功能理论教室等功能分区。
在运营上,实训基地将以“企地合作,突出实战,产教融合,高效运行”为切入点,制定符合当地重点产业发展和农牧民需求的培训计划,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习实训、技能等级认定、组织技能大赛等工作。
目前,实训基地已完成12期500余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政策宣讲活动,为甲居、中路景区,以及丹巴县城输出160余名餐饮和酒店(民宿)管理服务人员,成功申报“美人谷绣娘”“嘉绒大厨”两个县级劳务品牌。
下一步,该基地将融合多媒体教学、会议交流、餐饮住宿、基地实践等功能,以“生产+培训”真实场景打造链式培训阵地,实现“实训资源协同化、基地功能多元化、技能项目市场化”,立足“全域旅游”发展定位为丹巴输送乡村振兴发展人才。
丹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激发资源优势
持续培育民族工匠和技能大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丹巴县,是川西旅游环线和环贡嘎旅游线上的重要承接点,也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中心,被纳入省级嘉绒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康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立足丹巴非遗文化资源,实训基地整合本土非遗传承人、技能大师、名匠工作室等,打造非遗文化博物馆,建立非遗特色工作室5个,先后开展嘉绒藏餐厨师、民族服饰制作、嘉绒刺绣、黑土陶制作技艺、木匠、嘉绒藏族歌舞表演等特色工种实训,持续培育技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民族工匠和技能大师。
在丹巴县,以古碉群、藏寨民居、土司官寨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墨尔多山、党岭、莫斯卡等为代表的自然生态资源,具有很高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据悉,实训基地后续将依托丹巴丰富的人文、自然等资源,用好非遗博物馆、非遗工作室,通过体验式、沉浸式的文化产品消费体验,让非遗技艺活起来、非遗产业旺起来、非遗产品火起来,不断推动丹巴餐饮、酒店、民宿和技艺能人协同发展,为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将丹巴丰富资源打造成为文旅产业链。(成都市成华区第七批结对帮扶工作队 丹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供稿)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