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3月3日消息(记者 昌思荣 王颖)“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许多人第一次知道羌笛是通过语文课本中王之涣的《凉州词》,作为古老羌族的代表乐器,羌笛已经有两千多年的传承历史,是羌族人民宝贵的民族财富。
相传在很早以前的西北草原,当时还是游牧民族的古羌族部落经常会受到老鹰侵扰,部落长老便想到取老鹰左右翅膀第一节关节做成骨哨,这便是羌笛最初的形态。随着羌族的不断迁徙,一部分羌族人来到了现在的岷江一带,而这时羌笛的形态也早已由骨笛变为竹笛,由原本的两孔变为四孔、五孔。
羌笛(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赵昆是茂县羌族羌笛非遗传承人,他从小耳濡目染,听着父辈们吹奏的笛声长大,上初中时正式拜师学艺,学习羌笛的演奏与制作。
小小的羌笛看似其貌不扬,但制作工艺异常复杂精细。羌笛的制作需要经过十八道工序,从原材料采集到竹管加工、簧片调音……每一道工序都必须手工完成。制作羌笛多选用竹节长、管身细直圆润且头尾粗细均匀的两支筒径、长度一致的高山箭竹,因为箭竹质地相对坚硬且韧性好,水分少,竹筋不易断裂。不仅如此,采集原材料的季节也十分讲究,制作笛身的竹子在秋季枯水期采集最好,柔韧性最佳。制干之后,笛身内壁收缩平滑均匀,使吹奏出的音明亮而清脆。制作哨片的材料则在秋末冬初季节采集为好,因为冬季竹子干燥,油性重,不易变形,制作的哨片声音稳定,不易粘连,音准能持续很长时间。双簧双管是羌笛的一大特点,演奏时对簧片的要求很高,必须两个簧片高度一致,才能吹出共鸣的声音。调音时,要一看哨口的长短、厚薄、松紧,二听两只哨片的音准、音色,边听边校准。
赵昆正在陶醉地吹奏羌笛(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因为常年制作羌笛,我们的手指、手心、手掌一年四季都是厚厚的茧子和裂口。但我们不能戴手套,因为制作羌笛要靠手感,要用手去触摸、去感觉”。赵昆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着布满老茧的双手。
羌笛制作极为复杂,因此羌笛制作的手工传承也尤为重要。赵昆一直坚持使用传统原材料和工艺进行羌笛制作,而不是为了成本效益改用塑料等替代品。他还专程到北川,拜羌族水磨漆艺非遗传承人朱红志为师,学习羌族水磨漆艺,想要将水磨漆艺运用到羌笛制作上。如今,羌笛不仅仅是一个传统吹奏乐器,精美的制作工艺更使其成为了一个收藏工艺品。
“两千年的笛声流传至今,不能在我们这里中断。只有靠一代代人的保护和传承,才能让羌笛走得更远。”赵昆告诉记者。
羌笛制作工具台(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在非遗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羌笛这门古老的艺术正不断焕发出崭新的活力。正是一代代人对羌笛的热爱和执着才让羌族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热爱与坚守,正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