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宜宾兴文县僰王山镇迎来冬笋采挖时节,竹农们正忙着收获这份山间美味。

在位于僰王山镇太安村的“兴文宁兴林业”楠竹基地里,竹农们背着背篓、扛着锄头,穿梭在茂密的竹林里,寻找长势良好的冬笋。“要注意竹叶的疏密和竹尖的朝向,保护好竹鞭,不要影响下一年春笋的发育。”村里挖笋能手李祥兵一边刨土采割,一边提醒大家。

竹农们在竹林里寻找冬笋(兴文县委宣传部供图)

“去年我们通过除草、伐除灌木、松土施肥、调整竹林结构、砍劣扶优等举措,对竹林进行了高产培育,今年冬笋产量非常喜人。”据兴文宁兴林业开发中心负责人吴文祥介绍,从今年11月中旬开始,该楠竹基地平均每天有30多位竹农上山采挖冬笋,每天能挖2000至3000斤,可持续采挖到明年1月份。

除了挖笋带来的收入,这里不少村民还有一份工资。李祥兵介绍道,“平时大家不挖笋时,就到竹林做管护工作,每天工资是100元。”

竹农们为刚挖的冬笋去泥(兴文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悉,太安村拥有楠竹林7800亩,得益于科学的管护,全年竹笋产量达600万斤,其中冬笋150万斤左右。同时,太安村因地制宜,在林下种植中药材淡竹叶,立体化、多层次地增加竹林亩产经济效益。

“今年4月,我们还在林下进行了中药材淡竹叶的种植,种了2000亩左右,三年以后将进入丰产期。到时每亩淡竹叶能达到6000至7000元的收入,加上竹林里冬笋、春笋和竹材3000多元的收入以后,每亩能达近万元的收入。”吴文祥对竹林今后的收益信心满满。

据了解,僰王山镇竹林面积达17万亩,楠竹资源占兴文县总量的85%,竹笋和竹材总产值达1.5亿元。近年来,僰王山镇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把竹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推动竹产业全链条、全业态发展,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吴玉娟 王沁钰)

编辑:昌思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