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9月20日消息(记者 苏莉 王颖 昌思荣)9月18日上午,眉山市东坡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何李洮带着教学用具、学习用品、牛奶、衣服等物品,向着山区出发了。她已经记不起是第几次走这条路了,自从走上送教这条路,每个月都要往返几次。1991年毕业后分配到眉山市东坡区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以来,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
30年来“爱心、耐心、细心”以成为她行动的准则,她把爱融进对学生的悉心教诲与殷殷期盼;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有30年如一日的踏实耕耘;没有桃李满天下的骄傲,却有一个个多元角色的收获。
走上三尺讲台是教师、是青年教师的“人师”
多年来,何李洮担任过生活管理老师、班主任、聋生语文和数学、盲生历史、培智生活适应等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从“a、o、e”到“1+1”,再到“抛物线”,从“数列集合”到“唐宋元明清”,再到“扣纽扣系鞋带”,哪里需要就搬到哪里。
何李洮给特殊学生上课(央广网发 眉山市东坡区特殊学校供图)
2004年学校开办了首届聋生高中班,中师毕业的她担任高中数学的教学非常吃力,每节课前都是自己先学先做题,遇到不懂的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备课常常到深夜才离校。那三年,无节假日、无加班费,无偿地为每个学生补课,终于让只有普校初一程度的学生在三年后达到了普校高二应有的知识与能力水平。高考时,她又冒着酷暑带着学生奔波于全国各地参加单招考试。最终学生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了她,所教学生中先后有多名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其余全部就业。
何李洮耐心地教学生发音(央广网发 眉山市东坡区特殊学校供图)
是青年教师的“人师”。经师易遇,人师难逢。何老师是一位“经师”,更是一位令人敬仰的“人师”。她身先士卒,以“德”为先,心系每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教导主任,全程参与每一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打磨,陪着上课老师一起备课、试上、听课、评课、再备、再上、再听、再评……全方位关注着每一位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细心地指导着每一位青年教师的全面成长,从三笔字到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再到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一节节精彩的课、一张张证书、一位位迅速成长的青年教师……这背后,无一不凝聚着何老师的心血与智慧。师徒结对,薪火相传,何老师的“人师”风采感染着每一个人。
走下三尺讲台是爱的使者、是心理咨询师、是手语翻译志愿者
是爱的使者。作为特校教师,不仅爱人,还要传递爱,让每一位残疾孩子都感受到温暖,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自2003年来何老师一直承担着随班就读学校的指导工作,2014年起开始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服务工作。送教的学生中很多家非常偏远,常常要转车再步行才能到达。小星是一个重度肢体残疾的孩子,第一次见的时候,不会说话、走路,还要动手打人,在了解孩子的情况后,对家长进行了相关康复和教育理念的培训,同时提出了建议,让家长自制了学步车。之后又送来了课桌椅、书包、课本、水彩笔、牛奶、衣物等物品,同时还教他识字和画画,小星也能自己用学步车在家里较自由的走动。第三次去时,还没有到他家门口就听到了小星的笑声和学步车的声音,小星开心的到家门口迎接老师。看到这一幕,送教的老师们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对于这些孩子和家长来说能接受教育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可是如今老师把爱和教育送到了家里。
何李洮与送教学生小星(央广网发 眉山市东坡区特殊学校供图)
是孩子的心理咨询师。30年来何老师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每天晚饭后和学生聊天,从心底沟通情感,了解他们的需求,正确指引孩子,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温暖他们的心灵。
何李洮和学生亲切沟通(央广网发 眉山市东坡区特殊学校供图)
是手语翻译志愿者。全国残运会、市区公安局、检察院、派出所、市区残代会、残疾人活动现场等,都留下了何老师的身影,她亲切的微笑和标准的手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何李洮,一位拥有多元角色和使命担当的特教人。她坚守初心,用坚韧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大爱,让特殊儿童一个都不能少。
何李洮与学生们一起玩耍(央广网发 眉山市东坡区特殊学校供图)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