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9月18日消息(记者 苏莉 昌思荣)会理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东部和北部分别与会东县、宁南县、德昌县相邻;西部与攀枝花市仁和区及盐边县、米易县接壤;南部与楚雄州元谋县、武定县和昆明市禄劝县隔金沙江相望,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古称会无,会川,建县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今已有 2134年历史,幅员面积 4537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个街道,165个村(社区),总人口46万余人,常住人口39万余人。境内有汉、彝、傣、傈僳、回、白6个世居民族,19种民族成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县。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会理县设立县级会理市,会理成为四川省最年轻的县级市。
会理全景(会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办供图)
会理是凉山州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石榴第一县、中国石榴之乡,是全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县、现代农业重点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城市。走进会理,北门城楼、钟鼓楼、仓圣宫、金江书院、瀛洲公园重檐飞阁,画栋雕梁,洋溢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科甲巷、西成巷青石留痕,院落深邃,承载着岁月轮回,人间烟火;松坪关南方丝绸之路出川入滇的最后驿站,明代状元杨慎在此吟唱“蜀云滇月共青山”。白马寺晨钟暮鼓,余音绕梁;文塔造型独特,俊秀挺拔。2011年,会理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5 年创建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
这里,能身临其境,铭记红军艰苦奋战的伟绩。薪火传承的红色文化,为会理印上生命的颜色。1935 年5月,中央红军在会理城郊的铁厂村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理会议”。
会理会议纪念碑(会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办供图)
“我们这个地方,多民族齐聚,民族风情交融,有四川省唯一的傣族乡--新安傣族乡。新安傣族乡的泼水节、小黑箐镇的祭龙节,长号、唢呐、蹢脚舞、筛糠等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和艺术,韵味悠长,传承至今。‘端午药膳’‘游百病’等习俗,可追溯到两汉、三国时期。农家‘九大碗’、鸡火丝饵块、羊肉粉、稀豆粉、筒子骨、熨斗粑、抓酥包子等,让无数食客流连忘返,红铜火锅已经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红的石榴、金黄的烤烟、地道的黑山羊、茭白等富有地方标志的农产品也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上小康。”会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办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
蹢脚舞(会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办供图)
祭龙节表演(会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办供图)
陈永珣是一名从贵州远嫁到银星村的侗族姑娘。“初到银星,人生地不熟,村里的人很热情,经常找我唠嗑,带我赶场,照顾我的风俗习惯,让我很快地适应了这里的生活”陈永珣笑着说道,“后来乡亲们推荐我做了村小学的代课老师,每逢周末、寒暑假,我都会去家访,更加了解了这里的风土人情,现在这里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2021年初村“两委”换届,陈永珣被大家推荐选为了村文书,现在这个侗族媳妇从当初村民眼中的“外来人”成为了“自己人”、“贴心人”。
陈永珣入户走访,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会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办供图)
石榴结籽心连心,中华民族一家亲。在新的历史起点,会理各族人民正在党的旗帜引领下,讲团结、比奉献、促和谐,继续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共育“花开红胜火,同根并蒂,万众一心”的石榴树,共获“满载希望,同气连枝,籽籽同心”的石榴果,画出民族团结进步的最大“同心圆”,中国石榴之乡的民族团结进步之歌越唱越响。
红彤彤的石榴熟了(会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办供图)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