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都肩负重任。
加快实施京东方第8.6代柔性显示生产线等在建产业项目,推动比亚迪半导体产业化、通威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等项目竣工投产,彰显出项目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推进成都科创生态岛“四链”融合先行先试,首次明确阐述了科创岛的关键定位,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进成都建设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为新型工业化再添“智能”底色。
打造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为开放四川的使命任务贡献力量。
……
在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里,成都被频频提及,这些重点工作让活力成都的目标指向更为清晰、更加可感可行。
起步即冲刺。8天春节假期刚刚结束,活力成都年便被一组组飘红的数据所定格。
又是一年“争春时”,更多活力将持续释放。
成都世博园新春奇园会(成都发布供图)
实力赋能,变“营商”为“赢商”
春节期间,成都机票、租车两项指标位居全国首位,215条特色商业街区累计客流量突破4000万人次,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公交专线单日客流突破10000人次……巨大流量的背后,除了新春促消费“实招”“暖招”之功,城市实力的全面赋能也尤为关键。
作为“世界美食之都”,成都拥有超20万家餐馆、2万家火锅店、1万家茶馆、8000家咖啡馆;作为夜间消费占比排名第一的城市,成都拥有酒吧近3000家,年客流量达5000万人次;作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成都拥有52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201座博物馆、100余个演出场馆,每年4000多场品牌演艺、300多场文博艺术展览;作为全国“首店第三城”,成都已吸引超4000家海内外首店落户,数量位居中西部地区榜首。
促进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抓手,提振消费是宏观政策施力的重点。提振消费,贯穿了2024年四川宏观经济政策着力的全过程。为发挥成都消费引领带动作用,强化首位城市责任,早在去年初,成都就已印发《成都市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以“政策之手”赋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加快建设。
资源“底座”之上,成都再加营商沃土,提出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其中,“柔性”“便利”成为关键词。比如,落实市场监管领域“首违不罚”清单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事项清单,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柔性监管机制,拓展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业务范围,实施企业年度报告“多报合一”。
作为“万亿消费城市”,成都顺应消费底层逻辑变化提出的六大工程、十大消费场景正持续蓄力,川酿佳肴、今夜无眠、熊猫家园等消费场景在蛇年春节长假显效发力。
入境游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成都发布供图)
活力强劲,“人才红利”促“长红”
对拼搏奋进的创新创造之城来说,开工就需“满弓紧弦”。
26个项目在成都东部新区集中启动,总投资超百亿元;都江堰市60吨猕猴桃出发前往“国际餐桌”;锦江区“新春第一会”聚焦首发经济和高成长企业,并发布“春熙行动”和“白鹭计划”,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营商环境;彭州启动《礼遇企业十条》入园入企活动……蛇年开工首日,春潮涌动,成都的奋进“快节奏”已经开跑。
此前,双流、武侯、新津、青白江等地多家企业实施放假不停工或提前复工抢先机,成都轨道交通率先实现5条在建线路、5个在建车站复工复产。全域奋战的号角吹响,成都拼经济的活力满格。
奋战“开门红”只是序曲,想要“长红”需要更强劲、更持久的驱动力。
从长远发展看,一座城市的活力比实力更重要。事实上,“最安逸”的成都,也是常葆活力之城。
早在20年前,成都便入选“2004十大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也是西部唯一入选城市。如今,《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2024》显示,2024年城市综合活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成都重回全国第二。
再看两组数据。
一是外籍商旅人士吸引力。2024年境外人员来蓉住宿近149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同时,成都先后6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十榜单。
二是人才“磁力”。截至2023年,成都人才总量达650.77万人,总量居全国第4位,连续6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人才的“流动”,是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
围绕城市战略、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成都相继出台人才新政“1.0”“2.0”和“3.0”版,推动人才支持政策从“拼政策给优惠”向“搭平台给机会”,再向“优平台营生态”迭代升级。
随着引才的“蓉漂计划”、招才的“蓉漂人才荟”、聚才的“蓉漂杯”、育才的“蓉漂人才发展学院”、敬才的“蓉漂人才日”、留才的“蓉漂青年人才驿站”、礼才的“蓉城人才绿卡”、助才的“蓉漂咖啡”等“蓉漂”品牌矩阵的构建,成都以城市之名诠释“更好的成都成就更好的你”,着力塑造城市比较优势。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在成都,“人才红利”将持续作用于城市活力。
宁德时代新津基地(成都发布供图)
潜力释放,战略机遇与支持政策交汇叠加
城市活力,是城市发展质量的一种综合表现形态。有观点认为,激发城市活力的策略有很多,但关键点在于创新、消费和多样性。
已经抓住关键点的成都,还有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以及更为广阔的产业空间。
距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已有五年时间。五年来,成都东进,重庆西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持续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数稳步上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要素集聚流动效应凸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明显加速。
仅从2024年的“成绩单”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厚成势,合作共建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200亿元,联手打造4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川渝通办事项扩展至355项。
去年底,《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四川省政府批复,成为全国首个省级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的国家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标志着成都都市圈“1+1+N”规划体系全面形成。
其中,天府大道北延线科创走廊、天府大道南延线科创走廊等“两廊”建设得到保障,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等“三带”承载的重大核心功能得到强化。
再看成都,随着“立园满园”和“进解优促”决策部署的深入实施,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成都的城市发展将开新局、闯新路,城市活力也将添动能、谋新篇。(杨蓉)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