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近年来,成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和城乡融合发展,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创新谋篇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释放经济活力,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城乡居民。

温江

连片起势

形成“1+3+N”政策支撑体系

为统筹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成都着力构建“三大体系”,即构建“党政齐抓、上下贯通”的组织实施体系、“精准适配、协同高效”的规划政策体系、“成片布局、连片建设”的培育发展体系。17个涉农区(市)县也已全部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同时,先后制定了多个专项支持政策,形成“1+3+N”政策支撑体系,将行业部门职能职责不断向村组延伸、向农户末端覆盖。

与此同时,开展“重点村—一般村—先行村”梯次递进培育。启动实施“百村先行、千村提升”专项行动,初步形成重点村全面补短、一般村整体提升、先行村引领示范的连片发展图景。

新都

精准供给

强化“人财物”全要素支撑

为强化和美乡村建设“人财物”全要素供给,成都从村庄建设“有规可依”“有钱可用”“有地可建”“有人服务”等四方面着手施策。

一是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51个镇级片区规划、305个村级片区规划以及多个专项规划,让村庄建设“有规可依”。二是设立总规模4.5亿元的市级财政专项激励资金、3.4亿元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资金,积极统筹各级各类资金支持,让村庄建设“有钱可用”。三是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建立节地型、集约型乡村开发模式,让村庄建设“有地可建”。四是组建“5+8+N”多支乡村振兴专家人才队伍,下沉镇村开展乡村振兴专家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成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联盟,搭建高校院所、企业机构参与乡村建设服务平台,让村庄建设“有人服务”。

大邑林盘的田园风光

共美共富

夯实农村共富基础

成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开局良好。宜居乡村生活持续点亮,该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稳定在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96.2%、自来水普及率92%、5G网络覆盖率97%;宜业乡村动能不断释放,建设“一带十五园百片”粮食园区,新建高标准农田33万亩,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打造168个精品林盘,13个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美乡村底蕴更加厚实,所有村(社区)全面推广使用“微网实格”社会治理平台驾驶舱、工作端、市民端,评选命名“蓉城先锋”新时代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100名,新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2个、示范村15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12个、示范村98个。

同时,成都农村共富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和监管机制持续健全,形成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途径、多形式发展模式,开展集体经济“消薄强村”集中攻坚,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村达38个。2023年成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9%。

此外,成都连片发展的未来场景也已初步呈现。跨县联镇的5条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带形成,以先行村重点村建设为支点打造17个重点片区,串联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域和美乡村建设,贯通田园河湖、生态廊道、特色城镇,形成“一村美”到“一片美”进而“全域美”发展态势。(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编辑:王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