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回望2021年,走进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十四五”开局的首考,中国各地交出怎样的答卷?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结构性、局部性的问题需要关注?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实招?央广网特推出“开局十四五”系列报道,观路径,看成效,多角度聚焦开局之年新气象、新思考。

央广网成都1月29日消息 这里,拥有大自然的造物之美;这里,是万千生灵生存栖息的乐园;这里,有绵延数千年的巴蜀文化,这就是四川。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四川如何乘势而上,于变局中开新局,谱写治蜀兴川的新篇章?

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成渝“双城记”为引领,促进区域内各城市振兴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奋力跑出四川高质量发展“加速度”……2021年,四川实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3850.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

“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吃着火锅、看着川剧,让我们一起翻阅四川的精彩答卷。

成都市市貌(央广网发 四川省委宣传部供图)

“双碳”引领绿色转型 清洁能源“C位”出道

2022年1月18日,在四川射洪市锂电产业园内,富临新能源科技公司一期项目正奋力冲刺“开门红”。据介绍,该项目为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于2021年9月正式投产。尽管投产不足半年,富临新能源已在锂电新材料市场脱颖而出,成为新能源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新宠儿”。

“我们的产品如此受青睐,原因在于搭上了新能源产业的‘快车’。目前,锂电相关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不断扩大,低成本、低风险、低碳排等多重优势,将进一步推动锂电市场的加速发展。”富临新能源科技公司总监李淳说。

作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四川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聚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低碳公益骑行活动(央广网发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427.9亿立方米——这是2021年1-10月四川的天然气产气量,约占同期全国产量1/4。

10GW——这是四川乐山的硅片生产能力。目前,乐山已打通晶硅光伏产业链全环节。

1000亿元——这是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投产后的年产值,2021年6月,一期项目正式投运,全部投产后将建成全球最大的锂电生产基地。

2021年11月,在四川和西藏交界的金沙江上游川藏河段,随着最后一车石料泻入龙口,正在建设中的又一个世界级工程——金沙江拉哇水电站成功实现大江截流。

“拉哇水电站投产后,预计平均年发电量83.7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245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4万吨。这对减轻大气污染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生态效益明显。”金沙江拉哇水电站相关负责人说。

水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是四川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

截至2021年年底,四川已顺利完成首个碳市场履约期清缴工作,全省46家控排企业按时足额完成碳排放配额清缴履约,按企业数计,履约完成率为95.8%;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字无声,发展有痕。在四川描绘的这幅“绿的低碳”画卷上,探索出了数字空间绿色低碳发展的四川方案,成为四川在“双碳”目标下的“破局”之路,同时也正酝酿出前所未有的新机。“双碳”目标下的四川故事,正渐入佳境。

而始终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坚持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实际行动,也让四川发展的底气更足。

成都兴隆湖(央广网发 成都高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如今在成都,“公园城市”已成为一张亮眼的名片。

在成都全力建设公园城市的全局规划中,既有大手笔的纵情描绘,又有精雕细琢的品质建设。

“在兴隆湖蓄水完毕重新开放后,我们家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来这里散步,景色真是太好了,空气也好,走在这里让人很舒服。”成都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

虽身处城市,但绿水青山随处可见,人们不再被高楼大厦所包围,这是公园城市给予市民的幸福。

而在兴隆湖的水下,一家别具匠心的水下书店更是吸引了无数市民前来“打卡”。这家融于碧水蓝天中的小书店,是公园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市民在兴隆湖水下书店惬意赏景(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绿意尽染、生机勃发,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的公园城市正在成都蓬勃生长。2022年,成都还将举行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这为建设大美公园城市、创造美好生活新场景再次助力,美好蓝图的画面将在成都市民的眼中逐渐清晰。

近年来,四川省始终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持续加强生态省建设,加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若尔盖草原湿地、秦巴生物多样性、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4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保护修复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

同时,四川还积极与重庆市相关部门联合编制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岷江、沱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实施黄河、长江(金沙江、汉江)、岷江、沱江等13条江河流域水资源调度,并启动开展岷江向沱江常态化生态补水工作,共同构筑川渝美丽图景。

在若尔盖湿地保护区越冬的白天鹅(央广网发 若尔盖湿地保护区供图)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芮永峰说,“2021年,川渝两省市共同出资3亿元设立川渝流域保护治理资金,采取‘共建基金、按效分配’方式,在长江干流、濑溪河流域建立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四川发展提供着巨大动力,绿水青山,正逐渐转变为四川的金山银山。

共下“一盘棋” 唱好成渝“双城记”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成渝地区正在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基础设施“连线成网”到携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到打造开放新高地,四川、重庆共下“一盘棋”,共担新使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

合安高速(央广网发 四川省委宣传部供图)

2022年1月1日早7时30分,迎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家住重庆合川的张敏驾车驶上成渝两地的第四条高速公路——合安高速,返回四川安岳的老家。

崭新的沥青路面,宽阔的车道,张敏行驶在这条刚刚通车的高速上,心情舒畅。她说:“太快了,只需1个小时左右就能回到安岳,比走老路节约了一半的时间。现在出发,我还能吃上妈妈做的早餐。”如今纵观成渝两地,交通体系早已“连线成网”,四通八达。

2021年9月26日,重庆、成都两地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共同宣布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全面启动,这条高铁建成后,将成为成渝之间最顺直、最高效的客运直连通道。

除高铁项目密集落子、加快建设,川渝省际间高速公路达到13条,其中在建7条。一个个重大项目正“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将成渝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时空距离迅速拉近。

南来北往,西进东出,四通八达。如今,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成渝地区,开放新高地正在崛起——

向东,长江黄金水道正不断优化,重庆还开通了渝甬班列,货物直抵宁波舟山港,再通达世界各地。向西,2021年前三季度,中欧班列(成渝)号开行超3800列,同比增长26%,开行量和货值均领跑全国。向南,以川渝为主要支撑点的西部陆海新通道,2021年前三季度目的地已拓展至106个国家(地区)的308个港口,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开行量同比分别增长77%、37%、65%。向北,从成渝地区出发的国际班列,北上穿越西伯利亚直达莫斯科,开行频次正不断加密。

中欧班列(成渝)首列发车仪式(央广网发 张浪 摄)

快马加鞭,川渝经贸也跑出“加速度”。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川渝外贸进出口总值均创历史新高,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5770.3亿元,同比增长27%;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6692.1亿元,同比增长14.4%。

而在产业上,川渝携手补链强链,加快提升。近年来,川渝协同补链强链,携手构建高效分工、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川渝联合成立汽车、电子产业工作专班,共建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联合对外招商、共建产业合作园区,两大产业全域配套率已达80%以上,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中国西部科学城的联合打造,更有助于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和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共建。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3%,电子产业增长33%,而四川这两个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4%和27.4%;重庆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幅均超30%,四川规上高技术产业增长21.4%。

“川渝携手补链强链,将推动成渝地区更好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进而激发西部地区内需潜力,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说。

新川创新科技园AI创新中心(央广网发 成都市高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就业创业,台湾青年演绎成渝“双城故事”。2021年11月,两岸(川渝)青年就业创业发展交流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本次活动以线上+线下的方式,邀请来自四川、重庆、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江苏等省市的百余位青创基地负责人、台湾青年创客代表以及台北线上50余名岛内青年代表,共同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就业创业新机遇。

“唯有自己来实地考察过,才能真正了解大陆发展的现状。”创客代表陈韵如说。

另一代表郑明嘉表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大背景下,创业机遇、市场机遇都非常多,真切感受到了祖国大陆的创业就业环境和‘双城’发展机遇。”

“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开局起步之年,也是成势见效之年。着眼未来,四川将不断做强产业、交通、教育、医疗等优势领域,促进区域内各城市振兴发展,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扶摇直上 科技跑出四川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2021年10月27日,央广网记者在四川九洲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有限公司采访时,该公司的运营中心副主任王跃高点开一个个页面,现场展示北斗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这个看似遥远的“国之重器”,其实离我们非常近。

“如果有驴友在野外面临危险,北斗就能迅速对其进行定位,以便于精准营救。”王跃高说。

不仅如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科技也无处不在。“无卡挂号、无感就诊,通过面部表情捕捉患者的疼痛程度……”成都商汤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医疗高级解决方案经理刘丰恺用更多细节,讲述了智慧医疗的具体场景。目前,商汤科技已联合华西医院,推动华西医院构建医学人工智能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建设框架。智慧医疗,正为医学人工智能的前沿核心技术与应用构建创新的基石。

2021年6月7日,四川科技馆的“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致敬长廊正式对外开放。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聆听科学家们的故事。

“长大后我也要当一个科学家!”现场五年级学生张弘博说。

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科学家们的故事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创造的向往。

2021年,四川一大批科技原创成果喷薄而出,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科技服务民生成效显著。四川科技创新正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这其中,属于四川的高光时刻频频闪现。

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成都启用(央广网发 华小峰 摄)

2021年1月13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自主制造的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真车试验线在四川启用,这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大载重、高温超导高速磁浮技术工程化。未来,时速1000公里的中国版“超级高铁”将不只是梦想。

2021年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华龙一号”的核心——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由位于四川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发设计。目前,华龙一号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所有设备国产化率达88%。

2021年5月17日,四川稻城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我国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发布会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简称拉索)”的发现震惊世界。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央广网发 何海洋 摄)

以上这些科技成就,仅是四川科技创新这张亮眼成绩单上的冰山一角。回望2021,四川肩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战略使命,持续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出台“科创十条”,为四川的创新发展按下新的“快进键”。

当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四川前瞻筹划,上下求索,在科技创新的新赛道上砥砺前行,用川人的闯劲与拼劲创出一个别样的辉煌。

千帆竞发勇者胜,百舸争流奋楫先。面向未来,四川正意气风发信心满满,乘着川渝合作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东风,为天府之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擎画出宏伟图景。

锦绣山河,还“蜀”四川!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昌思荣 王颖

编审:魏炜 郅怡婧

视频:昌思荣

编辑:王颖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