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今年的附子卖了24000多元!”

“今年种了3.5亩,现在还没有挖完。”

……

9月17日,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火灯村中药材附子收购现场人头攒动,村里的附子种植户们将自家种植的附子交给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好医生集团”)的工作人员,拿到了一年辛苦赚来的收获,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万企帮万村”行动号召指导下,好医生集团把布拖县乐安乡火灯村作为对口精准帮扶村。以前,地处海拔2700多米的火灯村村民以种植传统的玉米、洋芋、荞子、燕麦等粮食作物为生,每亩产值只有几百元,如今,全村每年种植附子收入100多万元,每亩附子收入是传统农作物的5倍以上。

为了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一步好医生集团还将在火灯村引进川续断和木香,变“帮扶”为“合作”,让村民们劳动变“事业”,为自己的幸福生活积极奋斗。

马查力尔的故事

从贫困户到致富“明星”

马查力尔一家在火灯村是非常典型的贫困农户,家里有7口人,耕地虽然有面积11亩,但因为洋芋、荞子、燕麦这些经济作物每亩的产值只有400-500元,一家人又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收入,所以他们家多年来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

当好医生团队第一次来到火灯村号召村民种中药材附子时,马查力尔是村里最先反对的那派人。他说:“祖祖辈辈都是种植洋芋、荞子、燕麦这样的经济作物,突然种药材,我们没有那种技术,也怕未知的风险。万一卖不了,洋芋还能自己吃,附子自己又吃不了。”很多人同意马查力尔的观点,大部分村民都不愿意种。

“你不愿意种,我们帮你种,卖了的钱全归你,让你看看种附子是不是真的能赚钱,而且少种几分地种洋芋损失不了多少,不妨让我们试一试。”好医生集团的工作人员对马查力尔说。

马查力尔觉得并不亏,本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决定试试。

那一年,好医生集团的工作中人员帮马查力尔用他那几分地种了些附子,一年下来就卖到了几千块钱,而且不用出村就能在收购时拿到现金。第二年,尝到甜头的马查力尔开始认真学习种植技术种附子,种植面积由之前的几分地逐步扩大到两亩。

随后几年,马查力尔成为了附子种植大户,由于他勤劳肯干,每年都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2017年,他家附子种植的收入就达到了3万多元。过去的贫困户变成现在的致富“明星”,马查力尔的故事是火灯村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附子已成为火灯村增收奔小康的特色支柱产业。

“今年种了3.8亩,这几天收了3500斤!”马查力尔开心地和大家分享喜悦。

据统计,9月17日一天村上共收购附子5.5万斤,村民们靠自己的劳动挣到了几十万元现金,收购现场,附子种植户们领到了“红票子”。

“去年我们把‘贫困帽’摘掉了,但正如总书记所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帮扶乡亲们,希望大家在致富的道路上步子再迈得大一点,速度再快一点,相信火灯村明年仍然是种植附子的示范村。”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说。

完善中医药产业链

科技+机械化助力乡村振兴

“药材的第一车间在土里。”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始终相信,大凉山纯净、天然的环境,为中药材附子赋予更多生命力。

据介绍,从1996年开始,好医生集团就坚持不懈在大凉山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20年,好医生集团在凉山9个县的57个乡121个村发展川续断、附子、金银花、木香、大黄、一枝黄花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带动1.5万户,7万多农民走上稳定脱贫奔康的道路。

在大凉山,附子、川续断、金银花、木香、大黄、一枝黄花等中药材的大面积种植,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乡村振兴一是科技投入,比如新品种的研发、改良。为此我们就和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培养了‘中附一号’,提升品种产量和质量;二是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让村民的工作量更少,收入更高,这样逐渐发展下去,家乡就会建设得越来越好。”耿福能表示,他的下一步计划是要减轻老百姓的劳动强度,用播种机等器械,实现药材种植的机械化,提升种植效率。

同时,他还强调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凉山地区打造“科研、种植、生产、加工、市场”五个环节兼具的中医药产业链也非常重要。“两会期间,我的报告中提到夯实产业链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得到了各部委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