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3月30日消息(记者 邱栎艺 通讯员 胡晓枭)走在玉林的小巷子里,随处可见老人们悠闲地坐在街边小花园晒太阳、拉家常;一到周末,孩子们就喜欢聚集在社区多功能活动室里,这里有他们喜欢的“种子实验室”和“幸福菜地”……在成都武侯区,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把目光对准身边的“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将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各个环节中,把人文关怀落实到衣食住行、育教医养每个细微处,让每一个生活工作在武侯的居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社会的温暖。
  正是这一处处“家门口”的细微改变,让“全龄共享·友善公益”成为一座城市最温暖的气质。
  “奶奶厨房”升级为“奶奶名厨”
  在黉门街社区,“奶奶厨房”是一间独特的老年饭馆,供年迈或者空巢老人吃饭的地方。70多岁的刘道笠是“奶奶厨房”的创始人。早年间,刘奶奶和家人在附近开一间餐馆,遇到年迈的人,她会亲自把饭菜送到老人家里。去年,刘奶奶的厨房又开张了,更多的空巢老人能够吃到新鲜的饭菜。
  在刘奶奶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行列中来,帮助空巢老人。如今“奶奶厨房”也升级为“奶奶名厨”,原来10平方米的供餐点位升级为1600余平方米的社区智能中央厨房,一方面为华西医院附近就医、上班的人群提供健康美味的用餐服务,另一方面还提取20%的利润为辖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送餐服务。
  在红牌楼街道龙腾社区,还成立了一支“外卖阿姨”志愿送餐队,中午和晚上定时给老人送餐。同时,筛选出需要送餐服务的老人与企业对接,通过社区微积金、企业自费等形式对餐食进行价格补贴,以低价为老人带去便利与实惠。
 
  “共享奶奶”项目促进“大手牵小手”
  在吉福社区,一大群孩子有了“共享奶奶”。什么是“共享奶奶”呢?就是社区一部分老人利用空闲时间帮忙接送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放学。
  到了放学时间,“共享奶奶”已经准时在校门口等着了。父母下班的时候,孩子已在“共享奶奶”家中吃过晚饭、辅导完作业。而这些,都是免费的。“共享奶奶”项目的推出,一方面源于社区的许多老人想要发挥余热,为社区作贡献,另一方面也因为社区全龄友好的氛围营造。老人的儿女通常不在身边,有的老人住在没有电梯的老小区,生活不便,所以在周末以及寒、暑假的空闲时间,双职工家庭的孩子们和父母也会上门帮老人们买菜、做饭,在老人生病时前去探望,周末还会带着老人一起出去游玩。
  “共享奶奶”项目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双职工家庭育儿的实际问题,同时也通过“大手牵小手”的形式,鼓励居民走出家门,让人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对老人来说,子女没在身边,他们所缺失的能在这里找到寄托,对孩子们而言,也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促进家庭与家庭的互动,这也是一种相互陪伴。”吉福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有了这样一个契机,也可以更好地拉近和邻里间的关系。
 
  网红房子“巷子里”为残障人士提供新空间
  在玉林东路社区,有一处叫“巷子里”的小木屋,除了为居民提供一个放松的天地,还为残障人士提供活动空间:让残障人士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扩大生活圈。
  走出家门,在“巷子里”便可以看电影。社区专门为视障人士提供了现场电影解说,用电影和声音为他们聚焦家门口的美好生活。
  在社区,“巷子里”呼吁残障人士更多地走出家门,扩大生活圈;同时也希望成为一个交流与孵化的窗口,吸引更多人发起和参与具有开放性的探索尝试。让服务成为“网红”,才是“巷子里”最有价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