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四川各地创新举措 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2017-04-05 08:57:00来源:四川日报

  去年以来,在凉山州喜德县,全县170个行政村都办起了农民夜校。县里为每个贫困村每年划拨了一万元的夜校工作经费,同时还联系帮扶人员和专家担任老师,贫困农户通过学习政策、知识、技术,自力更生,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近日,凉山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高山村的彝族群众在用自家新购的旋耕机耕地,结束了用牛马耕地的历史。本报记者 吴传明 摄

  全省各地创新举措,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3月30日,宜宾市兴文县五星镇。早上8点,天空淅淅沥沥飘着雨,但大同村一组贫困户王宜祥干活的热情却没有受天气的影响。割草、碎草、拌入酒糟和饲料……不到两个小时,王宜祥就为自己养的12头牛做好了“早餐”。

  去年6月,王宜祥用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建起一座200多平方米的牛棚。村里的连天山生态肉牛专业合作社为他买了12头牛。“要甩掉穷帽子,就靠这牛和我们这双手了。”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如何增强“造血”功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近日,本报记者行走泸州、宜宾、自贡等地,探寻我省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新举措。

  □本报记者 唐泽文 秦勇 黄大海

  借牛还牛

  劳动所得才是硬道理

  2008年王宜祥的父母因病去世,家里欠下十几万元的外债。

  “养起牛来,生活就有希望了。”王宜祥算了一笔账,购买一头牛7300元,养9个月后,可卖到14500元。刨去饲料等成本,每头牛能赚4500元。

  “买牛的钱是合作社出的,卖牛的时候再把本钱还回去就行。合作社还为牛买了保险并提供技术支持。”王宜祥说。

  买牛不花钱,这还得从2015年说起。“当时给大同村划了20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我们把钱投到合作社中,每个贫困户有8000元到1.3万元不等的股金,村民享有每年股金5%的保底收入,年底时还会进行二次分红,合作社还为愿意养牛的贫困户买牛。”五星镇人大主席高登奎说。

  “开始的时候贫困户还不相信养牛能赚钱,只有王宜祥等十几户敢养。现在看到有人赚钱了,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都愿意养牛了!”合作社负责人汪启均说。

  兴文县扶贫移民局项目股股长柴光福表示,下一步要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大同村的产业扶贫模式。

  建档培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月31日,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银罗村,杨香俊再次来到这里讲授枇杷种植技术。

  “他的课很具有操作性。”李兴华是纳溪区渠坝镇雪龙村的贫困户。他打算在自己刚开办的农家乐里搞枇杷种植,了解到这里有培训后,就赶了过来。

  而这次枇杷种植技术课程,就是根据贫困户的需求量身定制的培训。

  目前,泸州市已对有培训和就业愿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调查摸底,制发《泸州市农村建卡贫困户劳动者培训意愿汇总表》。“我们有的放矢,精准培训。”泸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仅如此,泸州市还建立台账,跟踪每月扶贫培训的开展情况,及时掌握受培训贫困户技能培训的工种、参培人数、培训效果等,确保技能扶贫培训工作扎实开展。

  泸州市纳溪区还专门成立能人讲师团,请当地的土专家为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

  3月31日,纳溪区的烹饪技巧讲师团,就针对跑山鸡的做法,专门开展了一场培训。“清明假期,不少游客将到这里来玩,很多开有农家乐的农户都想做点特色菜,这次就专门讲跑山鸡的烹饪。”讲师团成员楚帮华说。“我们按照群众培训需求和意愿,结合不同地域特点和发展方向,推选本地技术能手、致富能人、模范人物组成能人讲师团。”纳溪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泸州市的贫困户培训已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已有近万人参与全市贫困家庭技能培训活动。

  搭台唱戏

  能做的事,都来试一试

  3月30日,自贡市富顺县狮市镇马安村俨然是一个繁忙的大工地,土地田块整理调形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农村新居拔地而起,占地50亩的现代猪场即将投入使用。

  “快点,再快点!”63岁的贫困户范正祥看着自己的易地搬迁新房一天天“变样”。

  马安村是富顺县34个贫困村之一。因妻子患糖尿病,生活不能自理,范正祥只好留在家照顾妻子,平时靠种地、养土鸡维持生活。

  通过需求梳理,村里搭建一些公益性工作岗位平台。如今,范正祥干起“村美容师队”队长,每天带领15名贫困户打扫全村的公共卫生,每月有300元的收入。由于有建房经验,范正祥还积极参选建房委员会成员,义务为村民的新居建设做质量监督。

  今年的换届中,范正祥被一致推选为村民小组长。在他的带领下,马安村11组流转土地100余亩种植向阳花。“我流转了3亩,每年有1800元的收入。”范正祥颇为欣喜。

  生猪养殖是马安村去年引进的项目。作为产业化生态循环经济项目,四川德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村里建设占地50亩的家庭养殖农场,预计年出栏商品猪4000头。村上鼓励贫困户通过金融扶贫贷款入股生猪养殖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范正祥贷款5万元入股,年终可分红8000元。

  范正祥的生活正一天天改变。去年底,村里办起了“支部党校”和“农民夜校”,范正祥经常去听课,“不能总是‘等靠要’,自己也要努力脱贫致富。”范正祥说。

  记者手记

  用自己的双手打造“盼头”

  解决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问题,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关系到脱贫攻坚工作能否真正取得成效。只有解决了贫困户思想上的问题,才能保证贫困户被“扶上马”后不“摔下来”。

  要解决“等靠要”思想问题,关键在于让贫困群众看到自己的付出能够给生活带来切实的变化,让贫困户的生活有“盼头”。“盼头”来了,动力就有了。

  “盼头”需要建立在自力更生、多劳多得的基础之上。在这一点上,泸州、宜宾、自贡三地都找到了突破点。虽然他们的手段各有不同:有的传授技术,有的产业扶贫,有的鼓励尝试多项工作,但殊途同归,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让贫困户唱主角”。

  未来,这些方式如何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还需要更多人的加入,用“绣花”的功夫深入探索下去。

编辑: 郑轶
关键词: 贫困户,调形,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