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1024日消息(记者 王颖)在今天举行的第二届公园城市“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公园社区”分论坛上,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导则》,这是全国首个公园社区规划导则。

  实招:探索公园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

  据了解,《导则》于20199月正式启动编制,期间,多次征求了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公众代表意见建议。

  公园社区作为公园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也是未来城市“大都市区—区域城市—功能区—新型社区”四级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和首倡地,始终积极探索公园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

  《导则》的编制不仅能够深化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积极探索社区单元的公园城市营建模式,也为筑牢未来城市新形态底部支撑,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什么是公园社区?公园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

  当天,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兰正秋对《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导则》进行现场宣讲,首次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介绍公园社区规划建设思路。

  什么是公园社区?公园社区是公园城市的城乡空间和城乡治理的基本单元,是由政府、居民、第三方共建共享共治,精准服务于生活人群和产业人群,实现“人城景业”融合共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公园社区既继承融合了“生态社区”“智慧社区”“可持续社区”“健康社区”“低碳社区”“安全社区”和“未来社区”等理论思想,又突出了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创新性发展。

  公园社区作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抓手,其核心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此公园社区的建设应实现五大理念转变,包括从“社区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社区”转变、从“社区空间建造”到“社区场景营造”转变、从“标准化配套”到“精准化服务”转变、从“封闭式小区”到“开放式街区”转变、从“规范化管理”到“精准化治理”转变。

  公园社区怎么建?成都正积极探索一条营建路径

  围绕建设一个复合开放、安全绿色、共享共治的公园城市基本单元为目标,创新性提出功能复合促共联、开放活力促共栖、绿意盎然促共赏、配套完善促共享、安全韧性促共济以及多元协同促共治的六大总体指引。

  将公园社区划分为“城镇社区、产业社区、乡村社区”三大类型,并综合考虑三类社区的主导功能、空间形态和人群需求差异性进行分类指引。城镇社区聚焦为居住人群营造高品质宜居环境、便捷化公共服务配套、闲适安逸的市井人文生活,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产业社区则更加关注产业人才个性需求、属地企业的功能需求,积极营造人城产高度融合的社区单元。乡村社区突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此基础上,依据三大类公园社区的建设模式、产业业态、地形地貌等因素,对各类公园社区进一步细分并提出相应规划指引。

  成都正积极探索一条从理论研究、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到建设实践的公园社区营建路径,有助于构建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公园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经验,积极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城市发展更加持续,让社区治理更加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