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时评: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助力城市经济地理重塑

2018-08-01 15:44:00来源:央广网

  日前,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体会议闭幕,为公园城市的建设画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按照成都的设想,将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其确立和锁定的城市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在成都的城市发展战略和格局探索中,一直面临着“两山夹一城”的发展掣肘和地理约束。为此,在2017年4月举行的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发展“十字策略”,以此重塑城市经济地理。这样的“重塑”需要将城市放在全球的竞争格局中,放在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中,才能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构建出立体、开放的新格局。

  随后,成都快马加鞭,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城市功能体系,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城市空间战略布局,推动成都进入“双城”时代,由此凸显出成都冲刺世界城市的雄心壮志。

  这样的战略布局,如今正是以“公园城市”的形态,推动城市经济地理重塑实现系统化、纲领化的协同发展。我们注意到,成都提出的公园城市格局,就是“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这样的新型城市构架,必将打破成都“两山夹一城”的旧有城市格局,以“公园城市”的新形态,将现有城区以及龙泉山森林公园,“东进”区域的简州新城、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等实现“无缝链接”。

  尤其是成都推动“一山连两翼”,使龙泉山从外围生态屏障变身世界最大的城市绿心,其面积相当于5个青城山、1.7个成都中心城区,让成都平原以及成都平原城市群整体融入到“公园城市”的大格局、大战略、大发展之中。

  首先,以绿色生态为链接纽带。为此,成都以绿道为脉络、山川为盛景、农田为景观、城镇为景区,实现全域公园化。目前,成都在建设的绿道就高达1.7万公里,尤其是围绕三环路的熊猫绿道,已经部分向居民开放。此外,川西林盘、大熊猫国家公园、世界遗产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小游园、微绿地等多种类型的公园,使得成都未来将实现“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生活、工作新场景。

  其次,以文化为链接基因。成都提出要构建传承创新、古今一体、别样精彩的城市文态,彰显公园城市的人文价值。这是对城市人文价值的高度认可,对人文资源的深度挖掘,对人文品牌的精准应用。只有将文化注入到“公园城市”的基因之中,才能塑造出这座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才能使得绿色生态具有文化精神,就如同梅兰竹菊只有负载中华文化的精神,才不至于仅仅是一株植物而已。

  再次,以绿色产业为支撑。无论是东进、南拓,还是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经济地理的重塑关键要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绿色产业无疑是公园城市的重要支撑,从多维度、多层面的为公园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保障。为此成都提出,将强化创新驱动的绿色产业体系,建设清洁高效的绿色资源体系,创新乡村振兴产业模式。公园城市为绿色产业营造应用场景,绿色产业助推公园城市的一体化发展。

  城市的发展没有捷径可走,公园城市亦没有模板可以拷贝或者参考。成都对“公园城市”的探索,源于这座城市扩大开放的勇气和格局,源于这座城市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期望。“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一种传诵了千年的美景,而西岭山下“公园城市”,将是成都未来一个无比壮美的图景。(杨广平)

编辑: 郑轶

央广时评: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助力城市经济地理重塑

日前,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体会议闭幕,为公园城市的建设画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这样的战略布局,如今正是以“公园城市”的形态,推动城市经济地理重塑实现系统化、纲领化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