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四川日报4月24日第12版、文化副刊《天府周末》版面。

  川报观察记者 边钰

  小巷、茶肆、摆龙门阵的人群……

  这些有着烟火气的作品竟然画在烟盒上!

  4月18日,四川省美协理事、成都市美协副主席陈荣在朋友圈分享出一组自己新创作的烟盒线描画。不仅环保,还展示了艺术家对新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

  烟盒上的蓉城茶肆

  陈荣喜欢画线描画。他表示,自己的作品尝试记录成都幸福慢生活,平凡而真实。闲来无事的他常常会选择一处距家不远的茶肆坐下,观察往来人群和周围人事,而后便习惯性掏出巴掌大的空烟盒,小心地拆卸平整摊开。拿出钢笔,眯着眼,他端详着前方许久,才开始在烟盒纸上落笔。线条勾勒处,加茶水的服务员、谈笑的茶客、远处小路上往来的行人依次活跃在方寸烟盒上。

  “用烟盒画素描也实属巧合。大约10年前,和我相约在茶楼的朋友靠着竹椅打盹,睡相憨态有趣。”陈荣回忆,此景让他画意袭来,随手拆开桌上的空烟盒,速写下这一幕。“烟盒纸张硬实,画起来手感不错。”从此,他便尝试在不同烟盒上,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迄今为止已经画下2000余幅烟盒线描图。

  拆开的烟盒并非都是规则的形状。遇见断裂部分,陈荣索性以留白呈现。“画的就是众生图,人生本来就有残缺或不完整的地方。”2000余幅作品中,绝大部分是以茶肆为主题。这和他爱泡茶馆的习惯有关。

  他回忆,自己就读四川美术学院那会儿,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喜欢泡茶馆,在那里看书画速写、会朋友冲壳子(聊天)。在当时的黄桷坪,几个较有名的茶馆,望江茶馆、交通茶馆、搬砖(专)茶馆和海员茶馆,都是美院师生喜爱去的地方。“1993年工作后,同学聚会喜欢选在锦江河边喝茶,一来二去就养成了习惯。”他喜欢一边喝茶,一边优哉游哉地观察茶馆里外的人群。聊到兴起处手舞足蹈的茶客、对着朋友吐槽生活的失意人、逗趣孩子的父母……这些市井百态均被他一一收进巴掌大小的烟盒,于是就有了《龙门阵·蓉城茶肆》系列。

  走到哪里就画到那里

  除了茶肆,陈荣的视角还延伸到城市的角角落落,街头、火车汽车上、餐馆里、宾馆里、公园里等各个场所各色各样的人和物,尽入笔下,宛若“人生百态图”。在他笔下,杜甫草堂门前草木繁茂,诗意流动;宽窄巷子青砖白瓦,购物、娱乐人群络绎不绝;铁像寺附近,传统和现代建筑并存一体。最大的一幅作品是画的文殊坊古玩市场的场景,由18张烟盒组成。

  走到哪里,看见感兴趣的画面,陈荣就从衣兜里摸出一张烟盒纸,要么直接摊在手上、要么用笔记本垫着,就开始勾勒。唐林是陈荣的朋友,他记得在一次讲座中,陈荣画下现场场景,包括主持人、主讲人、听众等。讲座完成后,陈荣还请画中的主要人物都在其画像上签名。“清初画家石涛曾注重‘笔墨当随时代’,在陈荣的笔下就变成了‘对象当随时代’了!”

  由于烟盒尺寸太小的限制,加之线描的特殊性,他的这些作品不可能有大幅山水那样的雄伟壮阔,或者工笔花鸟那样的精致细美,不过,绕开中国画的意境、技法、美学等绘画要素,这些画作却因像纪录片一般,全景式记录真实生活而“有嚼头,有看头”。

  在烟盒上作画,除了手感不错,陈荣觉得这种方式很环保。为了收集烟盒,并不抽烟的他和妻子养成了随手捡空烟盒的习惯,“有朋友知道我在烟盒上画画,也常帮我收集。”

  在长期的速写实践中,练就了陈荣迅速捕捉人物动态与场景的敏锐观察力和果敢率直的线条表现力。形象的生动与鲜活,线条的灵动与简练,以及丰富的人物表情,构成其烟盒作品鲜明的特点。犹如成都方言摆出的龙门阵,娓娓道来,意兴盎然。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