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成都共享书屋进入“跑马圈地”阶段 未来市区内通借通还

2018-03-14 09:45:00来源:成都商报

  2017年4月,成都首家共享书屋“小新书屋”现身街头,9月开始在金牛区打造书香抚琴阅读示范区,这种模式引发了全国的关注。共享书屋投放至今已有近一年时间,这种共享模式现在的发展情况如何?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从“小新书屋”运营方获悉,目前共享书屋已在成都铺设53个点位,并已进入北京、杭州、武汉,累计借出图书超过10万册,相当于一座区级图书馆一年的借书量。公司已与金牛区、锦江区、高新区、华阳达成协议,获准在街道投放,还将在其他主城区展开试点。运营方将于近期进行A轮(此前已获得合计7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计划2018年在成都投放600台共享书屋,进入四川其他主要二线城市。

  5成书籍为儿童读物 重点目标人群是家长与儿童

  “小新书屋”占地5平方米左右,居民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书屋玻璃门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开柜借书或还书。每个站点投放了400至500本书,每周更新,书库几十万册图书囊括多种类型,其中5成左右是儿童读物,包括科普书籍、绘本、漫画等。用户还能共享家里闲置的图书、捐赠图书。读者通过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押金99元,普通书籍每本租金每天0.5元,绘本与漫画1元,扣费最高为书籍定价的8折,与损毁赔偿价格相同。月卡每月12元,季卡每月30元,可以一次性借阅5本书。

  成都商报记者在位于青羊区玉沙路的共享书屋蹲守了一个下午,发现借书的人群主要是带着孩子的家长,以及20~35岁的青年,他们的工作时间与图书馆的开门时间重合。记者注意到,一些孩子从共享书屋借书后,会要求家长一起借。有调查显示,在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90.0%,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24.15分钟陪孩子读书,一起读书成为重要的亲子交流活动。

  家里有两个孩子的曾先生是个忙碌的上班族,他告诉记者,周末他哪儿都不想去,带孩子去书城更是一项“苦差事”,而共享书屋提供大量儿童读物,可以借回家阅读。他还表示,随着孩子成长,花大价钱购买的儿童读物被束之高阁,成了无用的“废品”,把它们共享出去,能盘活这些书籍。

  不过共享书屋对不熟悉智能手机的人不太友好。记者看到,有多位老人阅读了操作流程后没有借书。他们表示,用不来微信,宁愿去图书馆和书店。

  共享书屋将替代普通租书店

  未来实现市区内通借通还

  据联合创始人郑元华介绍,“小新书屋”的点位设置在人流量大的街区,目前已在成都铺设了53个点位,并已进入北京、杭州、武汉。公司已与金牛区、锦江区、高新区、华阳达成协议,获准在街道投放,还将在其他主城区展开试点。公司计划2018年在全国投放1000台共享书屋,其中成都600台,北上广深各100台。投放近1年来,“小新书屋”累计借出图书超过10万册,等同于一家区级图书馆一年的借书量。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全国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多家共享书店,它们基本亮相于2017年下半年,包括北京“阅巢”共享书屋24h无人智慧书店、北京“印娃图书馆”共享书屋、合肥三孝口共享书店、北京“同文同书”共享书房。郑元华表示,“小新书屋”点位选择在街道而非小区,通借通还的模式是目前全国最成功的商业模式,被几家同行借鉴。

  共享书屋的本质是设立在街头的24小时无人图书馆,其运营模式为:用户注册后,公司后台通过大数据收集各个地区、个人的阅读偏好,有针对性地调整书籍种类,后期还会提供精准推送。与其他共享经济类似,共享书屋主要依靠广告收益与线上导流变现,租金、月卡、季卡的收入主要用于日常运营维护。郑元华表示,目前行业刚进入上升期,尚处在“跑马圈地”阶段,暂不考虑盈利。

  郑元华认为,共享书屋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图书馆起补充作用,与普通租书店是替代关系。随着共享书屋点位的铺开,可以实现通借通还,即读者上班前在金牛区借书,午休时在高新区就能还书。通过APP,用户还能预约书籍,最重要的是能共享家里的闲置书籍。只要发布共享书信息,将书投入“共享书本投入口”,便完成图书共享;当共享的书被他人有偿借出时,共享书屋会给所有者一定比例的收益回报。

  目前共享书屋的书籍来源是企业采购为主,共享、捐赠为辅,已经收到1000多本捐赠的书籍,以及6000多本共享的书籍。共享书屋带有较强的公益色彩,未来会有政府购买服务、集体性采购、大型企业捐赠。

  记者获悉,“小新书屋”此前已获得合计700万元的天使轮、大天使轮融资,将于近期进行A轮融资,目前已经在与数家投资机构谈判。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天使投资人表示,看好该项目的社会、经济价值,并对项目的成功抱有极大信心。

  五成以上读者青睐纸质图书

  未来阅读方式将“纸电并存”

  从古至今,我国一直流传着诸如“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金句名言,读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社会学家认为,阅读越深入人心,社会越发达,人的进步和文明程度也越高。

  然而中国的人均阅读量远低于欧美国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51.6%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9.8%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33.8%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有3.8%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0%的国民“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

  在数字化阅读已经很发达的今天,纸质图书仍受到一半多读者的青睐。对这一现象,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认为,这说明传统的纸质图书仍然具有生命力。“回归纸质图书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目前都出现了类似的趋势,电子书的销售放缓,而纸质图书的销售稳步增长。数字化阅读虽然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但只适合快速的碎片化的浅阅读,传统的纸质阅读更适于系统的体系化的深阅读。读者对深阅读的需求不会消失,因此纸质图书就不会消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传统纸质图书和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仍将会并存。”

  成都商报记者 吴丹若

编辑: 郑轶

成都共享书屋进入“跑马圈地”阶段 未来市区内通借通还

2017年4月,成都首家共享书屋“小新书屋”现身街头,9月开始在金牛区打造书香抚琴阅读示范区,这种模式引发了全国的关注。郑元华认为,共享书屋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图书馆起补充作用,与普通租书店是替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