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话剧《苏东坡》进京 川式幽默引观众共鸣

2018-03-04 12:10:00来源:四川日报

  3月3日,话剧《苏东坡》演出现场。 姚永亮 摄

  □本报记者 袁丽霞 余如波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没有到过北京。而现在,他以另一种形式“进京”了。3月3日,由眉山市和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联合出品的话剧《苏东坡》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是我省2017年启动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以来推出的首部原创剧目。该剧被国家大剧院2018年“全国人民艺术剧院话剧邀请展”邀请演出。这也是该剧在全国巡演的首演。

  作为一个文化产品,首次走出四川的话剧《苏东坡》能不能得到省外观众的认可?

  1

  说“四川话”还是“普通话”

  “梆梆梆……”一阵急促的川剧打击乐声响起,话剧一开始就“很四川”,也把观众“带入”了四川。

  “你们知道苏轼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在眉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几位演员身着浅灰色长衫出场,用“群口相声”的方式讲起苏轼轶事,以及与他有关的地名、遗迹、菜品等。

  晚上7:30,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戏剧场,1000多个位置座无虚席。湛蓝色的幕布上,投影出潇洒写意的“苏东坡”三个大字,舞台中央,静静地摆放着一个古代木质车厢,“极简”的舞台布景让现场观众屏气凝神,专注好戏。

  “怕是不对头哦。”“好巴适哦。”……舞台上的话“很四川”。演出过程中,还有川剧中的帮腔和“串场人”穿插出现,交代背景、衔接剧情。让观众不断在四川味中“入戏”“出戏”。

  现场,记者记了一下,至少有8次,观众席上发出了集体的笑声。这说明大家看懂了。

  说“四川话”怕外地观众冷场,说“普通话”又怕失去了地方特色。最终,话剧《苏东坡》选择了融合。既有“四川话”又有“普通话”,既保留了地域特色,又照顾了全国观众的接受度。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现场观众孟伟是北京市民,他表示,“完全看懂了四川幽默,很喜欢这台四川味的话剧。”

  说“四川话”还是“普通话”是四川文艺作品走出去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选择,通过现场效果不难看出,话剧《苏东坡》试成功了。现场的笑声、掌声一起响起时,几乎都是在说四川话的“节点”上。

  导演查丽芳表示,《苏东坡》是四川人做的话剧,就该有四川人骨子里的幽默,这与苏东坡的豁达、乐观也是相通的。

  2

  历史剧也要追求现实价值

  苏东坡生活的北宋时代,距今已有近千年。而话剧现场不少是80后、90后的年轻面孔,讲老故事,完全说古,行不行?

  年过七旬的查丽芳说:“我很年轻,特别是心态很年轻。家里有年轻人,我能找到他们喜欢的东西,也常跟年轻人探讨,这样或那样行不行。”

  编剧姚远介绍,苏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苏东坡后半生的经历,姚远认为,“他把生命中的苦涩消化成了诗意,以他的艺术成就屏蔽了他的厄难,变成了一道彩霞绚丽于历史的地平线之上。”

  话剧《苏东坡》从乌台诗案讲起,而把44岁前的“前半生”一笔带过。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被新党利用,他们从苏诗中挑出所谓隐含“讥讽之意”的诗句,导致苏轼被捕下狱后贬谪黄州。后又躬耕东坡、被贬惠州、流放儋州……尽管屡遭陷害和贬黜,但苏东坡不改乐观和豁达本色。

  舞台上,“乌台诗案”了结后刚刚出狱,苏东坡立马诗兴大发,写下“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的诗句,对削职贬官不以为意。

  “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也是很多人经常面对的。因此《苏东坡》里面古老的题材有很多现实的意义。”观众李平安坦言,剧中展现的苏东坡的乐观豁达、笑对种种困境的人生态度,引起了他的共情和共鸣。

  查丽芳坦言,通过在话剧中展现苏东坡一生的气象和诗意,带给观众更多思考。让这台话剧有了现实的意义,才能赢得艺术市场。

  3

  大文豪带来一锅鲜香的川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提到苏东坡,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大文豪”。但标签式的苏东坡容易缺乏真实感。

  其实苏东坡除了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名政治家、思想家、美食家。在查丽芳看来,苏东坡也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圣贤,而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之中,有血有肉,有着与常人一样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是一位性情中人。

  如何让苏东坡走进现代人心中,让苏东坡从“神”变成“人”?舞台上,穿着一身布衣的“吃货”形象苏东坡屡屡出现。

  御史台吏卒奉命捉拿苏轼,立马让观众陷入紧张焦灼的情绪。台上的苏轼却一展自己“吃货”的本色,只顾着惦记夫人送来的西瓜,让现场笑声一片。“真的是皇上的钦差来了,这西瓜还吃不吃哦?”

  让现场观众陈琳琳最感兴趣的就是,话剧中还幽默地展现了东坡肉的“诀窍”:“洗净大锅少放水,文火慢炖莫张嘴,火候到了揭锅盖,肉味真香好可爱。”

  现场观众哈哈一笑的背后,是导演的精心安排。

  查丽芳说,这不是一部现实主义戏剧,而是利用戏剧“假定性”创作的一部诗意戏剧。通过对苏东坡宦途、诗路、情感等方面的立体呈现,刻画了一个富于创造、乐观豁达、才华横溢、守正不阿、为民造福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美食家,立起一个具有艺术典范性的四川历史名人形象。

  今年,话剧《苏东坡》还要在全国巡演40场,将四川文化的种子撒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和高校。

  (本报北京3月3日电)

编辑: 郑轶

话剧《苏东坡》进京 川式幽默引观众共鸣

导演查丽芳表示,《苏东坡》是四川人做的话剧,就该有四川人骨子里的幽默,这与苏东坡的豁达、乐观也是相通的。查丽芳坦言,通过在话剧中展现苏东坡一生的气象和诗意,带给观众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