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成都00后演川剧:有板有眼的萌样(组图)

2017-11-17 10:59:00来源:四川日报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孩子的川剧扮相有模有样。

  近几年,随着川剧进校园,成都不少中小学也培育出不少小“戏骨”——

  本报记者吴梦琳

  不久前,一部平均年龄10岁的小演员演出的短剧《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在网上播出,引发网友关注,小“戏骨”们精湛的演技,让观众倍感欣喜。

  其实,近几年,成都不少中小学在推进川剧进校园,传承川剧文化,也培育出不少小“戏骨”。别看他们年龄小,演技可不赖。

  东升小学的经典剧目《滚灯》演出照。

  A 11岁“变脸”高手有了“徒弟”

  11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成都市双流区东升小学,学校的少儿川剧社正在进行每周的训练。从2010年开始,东升小学就与成都市川剧院达成合作,全面推进川剧进校园,每周由川剧院派出老师,到学校给学生们进行辅导;同时,学校成立专门的教研组编撰相关教材,在全校进行川剧的相关知识普及。

  随着学生毕业、入学的交替,如今川剧社的主要成员基本上已经是第四代学员了。记者抵达时,六年级学生曹家豪正在给几名学生进行指导,动作招式,有板有眼。“这些都可以算是他的‘徒弟’了。”社团负责老师告诉记者。

  今年11岁的曹家豪,二年级进入川剧社,三年级开始学习“变脸”,如今基础的“变脸”技巧已掌握得十分熟练,动作敏捷、干净利落,踢腿变脸等一些有难度的动作,也是得心应手。

  “刚开始学习时还是有一点困难,尤其是学习一些难度较大的技巧性动作的时候。”曹家豪告诉记者,随着难度增大,有一些当初跟他一起学习的同学都退出了,但自己坚持下来,学成学校里的“变脸”高手,还参加过省内外、校内外大大小小的演出。

  谈及“变脸”诀窍,曹家豪告诉记者:“就是坚持吧,认真就能学好。”

  如今他已升入六年级,除了参加演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帮带”,帮助老师辅导刚进川剧社的学弟学妹们。实际上,学好川剧“变脸”,并非只是掌握这门技巧,还要学习川剧的表现方式和表演风格,身形、走位、手势等缺一不可。在对学弟学妹们进行指导时,凡是手势不到位的,他都要挨个纠正。如今,包括曹家豪在内的6人演出的《变脸》,已成为学校一个经典品牌节目。

  成都市川剧院的老师辅导李柯漫。   本报记者吴梦琳摄

  B《滚灯》娃娃走上央视

  同样是六年级学生的杜晨星,则是东升小学另一个品牌剧目《滚灯》的主演之一。东升小学在《滚灯》原作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将男女主角由夫妻改为母亲和儿子,以便学生更好地演绎。如今这个剧目已经成为该校的一个固定节目,经常到处参加比赛和演出,并在央视《过把瘾》少儿戏曲欢乐季获得“五星宝贝奖”。

  《滚灯》的女主角,虽然不像男主角需要掌握滚灯这一技巧动作,但剧中大量的情节需要靠女主角的表情来传递,既生气想捉弄调皮的儿子,又担心儿子掉下来,人物性格灵巧、泼辣,这对于11岁的杜晨星来说的确不容易。

  “演的时候要凶一点,有气势一点。”杜晨星从一年级就加入川剧社,大概2年前被选中担任《滚灯》女主角。在排练时,老师不断给她讲解这个角色的情感变化,但她还是不能理解。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就天天在家里观察自己的妈妈,看妈妈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担心的时候又是什么样。

  相对《滚灯》,川剧社正在排练的独角戏《别洞观景》则更考量小“戏骨”们了,因为不仅要演,还要唱。

  《别洞观景》是川剧一出经典折子戏,讲述白鳝仙姑来到人间,看到凡间山水美景,十分陶醉迷恋的情景。“站在了船头观锦绣,千红万紫满神州。侍儿且把船桨扣,好让流水送行舟……”这出折子戏的主演、五年级学生李柯漫告诉记者,虽然唱词不多,但是相较于学习儿童歌曲,川剧旋律太难记,自己背了一个多星期才背下来。

  作为一出独角戏,对演员的表演要求很高,既要演出一位仙姑初识人间美景的欣喜和灵动,又要走起路来身体平稳、不晃动。排练现场,因为李柯漫身形还是有些不够稳、手势也有些不到位,成都市川剧院的老师就对她进行反复训练。“虽然训练的时候觉得有些枯燥,但是真正学成了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李柯漫说。

编辑: 郑轶

成都00后演川剧:有板有眼的萌样(组图)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的孩子们表演的川剧集萃《蜀戏冠天下》演出照。因为长得比较高大,嗓音也很洪亮,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四年级学生瞿杨浩被选中在剧中扮演楚霸王项羽。成都师范附属小学的孩子们登台表演川剧精品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