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前蜀谜案:太子王元膺为何被贬为庶人 一抹到底?

2017-02-19 10:14:00来源:华西都市报

王建石像

  前蜀太子王元膺是在一次宫廷冲突中丢了性命的。这看似跟王建的废黜无关,其实不然。王元膺不仅没能坐上皇位,死后还被扣上一顶谋反的帽子,被王建贬为庶人,一抹到底,连个贵族官宦的名号都不留。个中原因,并非偶然。

  相貌丑陋,性情多疑

  人说多栽花少栽刺,宁栽花不栽刺。王元膺生前,早就在身边无形中埋下了祸根。《资治通鉴》说:“太子宗懿骄暴,好陵傲旧臣。”

  王建率领他的铁骑大军攻城掠地,东征西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下一片大好河山,包括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和湖北西部,“三川宴宁……梁汉夔峡东西五千余里,山河静肃。”这么大片家业,总得交给后人来管理,不可能自己带进坟墓里。

  但是,谁是最可靠的接班人呢?

  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王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让王宗衍(王衍)做了太子,这还多亏前太子王元膺的死,才腾出个位子来。

  907年九月,王建在成都称帝,立太子之事提上议事日程。王建有11个儿子,长子王宗仁从小身子有病,不是一般的身体虚弱多病之类,那还容易补得起来,而是身体残疾、行动不方便,总之不能立为皇帝。

  接班兴业的重担,落在了次子王宗懿的肩上。908年,17岁的王宗懿被立为太子,改名王元膺。

  可以说,王建从内心里对这个太子并不是很满意,把他立为太子,只是按次序排到了他头上,那是自然形成的。

  这并不是说王元膺有多笨、多没本事,相反,王元膺聪明机敏、头脑灵活、心中有数,史书上说他“警敏知书,善骑射”。可见,王元膺称得上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绝好接班人,比只会搞文艺的王衍强多了。

  王建为什么不怎么喜欢王元膺,王元膺怎么又不招众大臣待见呢?主要是他的长相和性情。

  王元膺的生母张氏是郪江人,长相自然也不差,不然也当不了王建的后宫贵妃。母亲长得好,可偏偏王元膺长相难以出众,裂嘴巴、大龅牙,还生就了一对斜眼睛,用歪眉斜眼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王元膺性情暴躁,少言语,生性多疑,孤傲十足,从不把跟随王建一起打天下的老臣放在眼里。再配上这副模样,整个就是凶神恶煞相,不吓得大臣心头打鼓才怪,连小孩见了都不敢哭。

  杜光庭向王建推荐很有学问的许寂和徐简夫去教王元膺,王元膺理都不理,无人敢劝。

  王建也担心他因此而出麻烦,管不好事,经常劝他对人要和气,要尊重,要跟大臣搞好关系,不要总是那么高傲,斜起眼睛待人。王元膺表面上答应,心里头却不以为然。他是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谁敢对他不从?

  尽管很多人都对太子不满,但惹不起躲得起,都尽量少跟他在一起,免得惹火烧身。

  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王元膺千不该万不该得罪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唐道袭。

  得罪重臣,埋下祸根

  唐道袭是四川阆州(今阆中市)人。父亲原是做小生意的,当了唐朝的地方小官,唐道袭也算是从小对官场耳濡目染了。唐道袭生得眉清目秀,是个小白脸,口齿伶俐,善于察言观色,见风驶舵。

  开始他并没有做官,也没有什么本事,而是凭着一技之长,以舞童的身份进入宫中侍奉王建。史书上说,他是个善于机巧、心计颇重的人。他把这一切运用得娴熟自如,恰到好处,很快得到了王建的重视,被升为马军都指挥使。

  王建疑心颇重,初立大蜀国,对百官众臣无一个信任的,总感觉这个在动心机,那个在打歪主意。舞童出身的唐道袭善说好话,溜须拍马,一无根基,二无关系,全靠自己打拼,王建觉得他是个可靠之人。

  王建一下就把他提升到中央的内枢密使,直接参与国家机密,传达皇命,可谓是坐火箭上来的。唐道袭仗着有王建做后台,在众臣面前趾高气扬,一副鸡犬升天的得意劲,每个人见了都得巴结讨好他。

  唐道袭也干另一种勾当,王建的养子王宗涤(华洪)有勇有谋,战功卓著,王建总是忧虑以后难以控制,担心他会造反。唐道袭在一边怂恿说,华洪桀骜不驯。

  王建决定除掉这个后患,这事由唐道袭来干。唐道袭请王宗涤夜饮,趁王宗涤喝醉后把他勒死。消息一出,成都为之罢市,连营痛哭,如丧亲人。

  王元膺很看不起这个靠耍手腕心计爬上来的人,见到唐道袭就斜眉愣眼,当众取笑、羞辱他,这让唐道袭心生怨气。王元膺还多次入宫奏请王建撤掉唐道袭的职,说他就是一个无能的草包。唐道袭又入宫在王建面前打小报告,说王元膺的坏话。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这事弄得王建很是为难,一边是左膀右臂,一边是太子。害怕引起事端,910年,王建把唐道袭调出成都,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王元膺对唐道袭的不满虽然有偏见,但更多的是出于对国家大局的考虑。唐道袭也不是什么好鸟,上任山南节度使前,特别推荐郑顼接替他的枢密使之职。

  哪知,郑顼上任第一天,就准备着手调查唐道袭兄弟盗取内务金库的事。唐道袭很害怕,赶紧又说郑顼做事偏激,不适合这个职务。王建把郑顼外调南充任职去了。

  唐道袭在外,心里也不服气,晓得这都是太子王元膺做的手脚,他要报复,一定要重新回到成都。唐道袭积极肯干,做出了一番成绩。

  他奉命率军攻打岐王李茂贞时大败,奔走兴元。追兵赶来,手下劝他赶快放弃兴元逃走,唐道袭态度坚定说:“没有兴元就没有安远,利州就会被敌人侵占,我们必须死守!”援军赶到,大破了岐军。

  3年后,唐道袭荣归朝中,再次出任枢密使。王元膺又在王建面前历数唐道袭的恶事,不应该再任机要职位。王建很不高兴,暂任唐道袭为太子少保。

  王元膺也是想错了,他没有看出父皇王建跟唐道袭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他的失策。王建虽说大老粗一个,胸无点墨,但抠了半天脑壳,还是为唐道袭写了首诗《赠别唐太师道袭》:“丱岁便将为肘腋,二纪何曾离一日。更深犹尚立案前,敷奏柔和不伤物。今朝荣贵慰我心,双旌引向重城出。褒斜旧地委勋贤,从此生灵永泰息。”

  可见,王建对唐道袭有多看重,容不得任何人伤害。养子王宗佶也看不起唐道袭,只是直呼了他的名字,王建就大怒:“你这是不把我放在眼里吗?”后来,因王宗佶结党枉法,王建把他处死。

  王元膺跟这种人过不去,那还不是找死。

  唐道袭日夜都想搬掉这块挡在身边的石头。他的心计再次发挥了作用,故意找事激起王元膺的暴怒,弄出事来才好收拾。可没想到,到头来把自己的命也一起搭上了。

  被诬谋反,死于非命

  913年七夕节,王建带皇后妃子出游。王元膺也要过节,召集大臣诸王在宫中喝酒行乐。

  唐道袭也在其中,独有王宗翰(王建的侄子和养子)、潘峭和毛文锡没来。王宗翰没来,这也太不给面子了,王元膺怒气冲冲,大骂一定是潘峭和毛文锡从中作怪。毛文锡是五代的文学家,花间词人。

  酒宴上有王元膺的贴心亲信,听到太子大骂,就不停地拿眼睛瞟唐道袭。唐道袭心里发虚,总看我干什么?找了个借口赶紧溜了。第二天,王元膺上报王建说,潘峭和毛文锡离间兄弟,王建当即下令免了两个人的职,赶出成都城。

  唐道袭觉得这是一次扳倒太子的机会,脑子里倒腾了几下,来了个先下手为强。王元膺刚出来,他就匆匆入宫,诬告太子密谋造反,昨天召集众将诸王喝酒就是商量这事,先控制军队,然后举事,说得一板一眼。

  这话还了得!唐道袭背地里给王元膺放了一颗惊天炸弹,就是要置他于死地。但王建也没全信唐道袭的告密,早晚自己两腿一伸,这皇位还是太子的,用得着现在猴急急地搞武装暴乱?

  唐道袭见王建不怎么相信,提出把城外屯兵调来保卫,以防不测,王建答应了。这无形中给了唐道袭调动军队的权力。

  唐道袭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要对王元膺动手。等王元膺得到消息,已经听到对方的霍霍磨刀声,刀都快伸脖子上了,他马上调兵向唐道袭进攻。

  太子的兵将勇猛无比,特别是部将徐瑶武艺超群,他的部队作战时都是一身黑衣黑脸,号称鬼兵,个个亡命,徐瑶就是鬼首。唐道袭被打得落荒而逃,屁股上中了一箭,带箭跑到西城门跑不动了,被一刀结果了性命。

  消息传到宫中,有人对王建说,这是太子和唐道袭为争权而发生的一般性武装冲突,并没有其他的目的,应先稳定局面。这相当于排除了王元膺叛乱的性质。

  王建发兵去稳定局面。大军一到,大开杀戒。王元膺一口气逃到龙跃池边,藏到船上。到晚上实在饿得心慌,出来向打渔人要吃的,被告了密,王建派王宗翰去安抚。

  王宗翰平时看不惯太子的桀骜,率卫队赶到龙跃池,不问青红皂白,一阵乱刀杀了王元膺,除掉了这个心腹之患。史书上说:“蜀主疑宗翰杀之,大恸不已。”王元膺死时才22岁,比王衍还活得短。

  王建哭太子被杀,多半也是哭他的重臣唐道袭,从后面他对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得出来。

  这事已经排除了叛乱性质,只是一般的争斗。太子死了,起码也该给他举行一个哀悼会,给个名号,这样才对得起太子之名。但王建并没有这样做,反倒是封了同样在这场争斗中丧生的唐道袭为太师,谥忠壮。

  这一点也可以说明,王建对王元膺并不怎么待见,死了都要把他废黜太子地位、贬为平头百姓,还美其名曰:“朕何敢以私害公。”

  假如王元膺平时低调一些,跟大臣搞好关系,不跟唐道袭争斗,也不会如此轻易丧命。如果他坐上皇位,王衍也可以安心搞创作,做个文学家,前蜀的历史也许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可惜历史不是假设出来的,还是应了那句话,小不忍则乱大谋。

  朱文建

编辑: 贾宜超
关键词: 王元膺,唐道袭,太子,前蜀,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