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十年磨一剑 中铁西南院隧道监测信息化平台走出国门

2018-07-03 14:5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成都7月3日消息(记者刘涛 通讯员杨伊博)记者从中铁科学研究院西南院获悉,历经数十载,该院自主研发的隧道监测信息化平台创新升级,不断发展,在“一带一路”的优势条件下走出国门,为中老铁路等海外项目提供相关技术支持,获得国外专家一致点赞。此前,该系统在宝兰客专、西成客专、蒙华铁路等多个重大铁路、轨道交通项目上得到应用,为10000多公里的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深耕细研 匠人精神

  作为有近60年技术沉淀的“老铁路”,中铁科研院西南院从1959年成立之初的铁道部隧道科学技术研究所,一代代科研人不忘初心,专心科研,扎根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地铁等行业,最终发展成为一家集科研、勘察、咨询、监测检测、特种施工和配套产品研发于一体的科技型国有企业。

  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中,有着深厚企业文化底蕴和科研探索创新精神的西南院科研团队,开辟了信息技术与传统专业相融合的新模式,运用“互联网+”的方法,结合可视化、BIM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成功研发了符合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功能齐全的工程信息化产品,创建了隧道监测信息化平台,倾力打造引领时代的智慧交通,为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与质量保驾护航。

  行业担当 砥砺前行

  熟悉工程的人都知道,要得到准确的数据,必须要经过测、抄、录、印等相关工序,将现场测量得到的数据,抄下来录入电脑,通过筛选剔除后,对有效数据进行处理,与实际的地形地貌进行现场对比后,将真正有效的数据进行保存与分析。

  如何减少工程外业和内业的繁琐过程,提高工作效率,能否用更便捷的方式替代陈旧的人工录入?在2002年,中铁科研院西南院的技术人员提出这个思路后就开始探索研究信息化平台建设。

  十年磨一剑,其中过程的艰辛自不必提。如果说2010年在宜万铁路试用的单机版信息化管理程序是个雏形的话,那么2012年安卓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让中铁科研院西南院迎来了更广阔的应用平台。经过科研攻关,信息化程序使监测数据采集数字化,免去了人工抄录,剔除不合格数据等繁琐数据处理过程,实现了集数据采集、自动分析处理、自动预警、远程监控于一体的隧道防坍塌监测预警系统。

  产品简洁大方,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实现了各隧道工点量测工作的全覆盖,除了有效防止量测数据的人为干预或造假,还实现了量测数据的实时查询,信息共享及时,进行溯源监管,提高现场工作效率。此外,系统对量测异常数据及时预警,分级处置,真正发挥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工作的功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等功能特点。

  预警系统以专业监测团队、自动传输与存储、信息分析与管理、配套管理办法管理模式,在宝兰铁路全线推广应用后,在全国诸多铁路得到推广应用与不断发展。

  走出国门 展望未来

  经过不断应用、改进、升级,中铁科研院西南院研发的隧道防坍塌预警系统、沉降观测信息化系统、轨道交通监测系统、隧道地质预报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完整的数字化项目管控平台。

  平台在集成了多个系统的基础上,还集成了盾构监测、隐患排查、调度管理、试验室、拌和站等,充分实现了铁路、地铁、隧道、路基、桥梁等监测数据全自动化,成功发出各项预警,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出现,保证了人员、财产的安全。

  此外,中铁科研院西南院编写的《铁路隧道工程施工信息化技术规程》也成为行业标准。

  在国家“一带一路”的优势条件下,中铁科研院西南院更是抓住新的机遇,带着过硬专业的技术与敬职尽责的科研态度,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制造、中国技术、中国精神。

  十年磨一剑的匠人精神,不仅让中铁科研人继承和发扬“专”家文化精神,不忘初心,坚守信念,拼搏创新,还让他们用不断探索的科研态度,做好科研的守山人,为国家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不懈努力。

编辑: 郑轶

十年磨一剑 中铁西南院隧道监测信息化平台走出国门

记者从中铁科学研究院西南院获悉,历经数十载,该院自主研发的隧道监测信息化平台创新升级,不断发展,在“一带一路”的优势条件下走出国门,为中老铁路等海外项目提供相关技术支持,获得国外专家一致点赞。此前,该系统在宝兰客专、西成客专、蒙华铁路等多个重大铁路、轨道交通项目上得到应用,为10000多公里的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