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时评:成都50条新政绘就产业发展“大蜀绣”

2017-07-21 09:38:00来源:央广网

  成都近日发布的《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成都产业新政50条”)指出,未来成都产业发展将围绕增强产业核心要素聚集能力、保持产业发展成本竞争优势、打造产业生态链生态圈,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能级。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是经济的根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支撑和脊梁。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证明,没有强大的、坚实的产业支撑,就没有城市的实力,就不可能形成国际一流的城市。成都“产业新政50条”紧紧围绕“强体系、优生态、重落实、提能级”总体目标,聚焦“创新要素供给、降低要素成本、创造最优发展环境”等要素,制定8个配套政策和系列实施细则“保驾护航”,求真务实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夯基垒台”巩固“国家中心城市”主阵地。

  强化问题导向,抓住产业发展的根本,才能抓出成效。虽然借助国家实施成渝城市群战略之力,成都拿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入场券,但客观地说,无论是城市功能还是经济实力,都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差距。只有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事半功倍,提高成效。为此,成都产业新政扭住人才、技术、土地、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供给方式,全力打造创新创业高地。比如对市域实体经济和新经济领域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人才,按其贡献给予不超过其年度个人收入5%的奖励;对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来蓉创新创业,更是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

  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作用,构建安全可靠的产业生态体系。对于产业园区的发展,成都此番也将做出调整。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指出,成都必须重新审视传统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要以建设产业新城为目标,集成构建为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成都提出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根本。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中心城区布局,优化产业功能区布局——这些“优化”都是重塑成都产业经济地理。特别是成都提出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打开了产业生态的新局面。

  深化“放管服”改革,让公平普及万众。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企业发展的痛点、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阻碍。此次新政加快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让权力远离市场,尽最大可能降低企业在能源、物流、税费等方面成本,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尤其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问题上,有4条新政精准出台,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涉企保证金,确保各类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见效,构建名副其实要素成本“洼地”。同时,还对工业用地实施弹性供应,分类采取弹性年期出让、租赁、先租后让等多种供地方式,优化土地资源保障;提升财政金融服务,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成都发展基金,并积极争取境内外主要证券交易所在成都设立西部服务中心,对新上市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等等。这些新政可谓是创新制度供给,降低制度运行成本,也就能促进产业崛起和经济发展。

  催人奋进的产业发展“大蜀绣”正徐徐展开,足以见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征程!(央广评论员 舒雨)

编辑: 郑轶
关键词:

央广时评:成都50条新政绘就产业发展“大蜀绣”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是经济的根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支撑和脊梁。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证明,没有强大的、坚实的产业支撑,就没有城市的实力,就不可能形成国际一流的城市。成都“产业新政50条”紧紧围绕“强体系、优生态、重落实、提能级”总体目标,聚焦“创新要素供给、降低要素成本、创造最优发展环境”等要素,制定8个配套政策和系列实施细则“保驾护航”,求真务实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夯基垒台”巩固“国家中心城市”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