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彧希 朱雪黎

  0.6%!转正!

  7月17日,备受关注的四川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出炉: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22130.27亿元,同比增长0.6%。除GDP增速比全国高2.2个百分点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投资增速等一系列主要经济指标也呈现持续回升态势,好于全国,居全国主要经济大省前列。

  “上半年,全省经济经历了从一季度明显下降,到二季度企稳回升的艰难转折,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曾俊林说。

  这张艰难转折的成绩单,是怎么来的?

  看亮点 恢复回升态势明显

  上半年四川经济“成绩单”有何亮点?曾俊林用了“两个明显”作答。

  恢复回升态势明显。曾俊林说,进入二季度以来,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复市稳步推进、政策对冲效应逐步显现等积极因素推动下,全省经济恢复回升势头良好。上半年,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向好回升态势。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分别比一季度回升3.4和9.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仍为下降,但降幅已比一季度收窄5.5个百分点。

  从“钱袋子”看,财政、企业、居民三大收入也逐步恢复。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个百分点;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速比一季度收窄近10个百分点;上半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也分别比一季度回升了3和2.3个百分点。

  “除了GDP增长等关键指标,铁路货运量、工业增值税等支撑性指标也在增长。”曾俊林说。

  新动能加快释放势头明显。从数据来看,新产业实现了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明显高于整个规上工业。其中,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更是跑出了20%以上的增速。

  对此,不少企业感受更加明显。积极投身新产品研发制造,老牌连接器厂长虹华丰成功激活新增长点。该公司总经理刘太国说,上半年,5G特种连接器等新产品订单增加了好几倍,直接带动公司整体订单量激增70%左右。

  服务业领域,新业态增长态势更为强劲。在传统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受疫情冲击大幅下降的同时,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餐饮收入分别增长了21.1%和59.9%。

  谈支撑 这四句话很关键

  成绩如何取得?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鲁荣东认为,读懂四川经济半年报,省委提出的“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这四句话很关键。

  全省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农业多贡献”战略要求,农业经济保持稳定。上半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3559.9亿元,同比增长1.5%,比一季度回升2.9个百分点。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油菜籽、中药材、茶叶产量均同比增长7%以上。“随着生猪产能逐步恢复,下半年农业的贡献程度会更加明显。”曾俊林说。

  工业挑大梁,对GDP作出突出贡献。1-2月,受疫情冲击,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5.2%。随着复工复产稳步推进,3月当月,这一增速就实现了由负转正,之后连续四个月单月增速保持在5%以上。

  投资唱主角。6月3日至4日,全省召开抓项目促投资现场会,各市州各部门200多位与会者密集考察4市10余个点位,学经验、学方法。随后,各地各部门纷纷行动,竞相冲刺。数据反映更为直接。上半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0%,其中6月同比增长8.5%,已连续3个月单月增速高于去年同期。单从二季度数据看,全省项目投资、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民间投资等主要投资指标增速也均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消费促升级。6月9日,四川高规格召开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并隆重表彰了100户四川优秀服务业企业。不少企业进一步增强了在川加大投资、促进消费升级的信心。尽管上半年四川消费和服务业增速仍为负数,但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向好形势持续巩固,企业复商复市步伐加快,全省消费品市场进一步复苏毋庸置疑。

  摆问题 需求不足等隐忧仍需重视

  上半年经济稳步复苏为下半年经济持续复苏打下了坚实基础。“下半年四川经济持续复苏,我们是有信心的。”曾俊林说。但不容忽视的是,上半年这张成绩单,暴露的问题也不少。“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蔓延,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仍在发展演变,我省经济运行中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就是现实问题之一。1-5月,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小幅增长,利润却同比下降5.9%。“收入和利润的反差,暴露的是目前不少企业成本居高不下、库存在增长等问题。”发布会上,曾俊林摆出省统计局近期组织的一次调研数据: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货同比增长超过5%,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同比增长0.5天,每百元营业收入的成本同比增加0.7元,营业收入利润率同比减少0.4个百分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4-6月,我省制造业企业在手订单指数都处于50%以下的收缩期间,且还在逐月下滑。这也说明全省工业企业全面企稳回升的基础还比较脆弱。

  在他看来,这里面一个核心的问题是,生产好于需求,需求不足的隐忧依然存在,“如果需求端老起不来,就会反过来制约生产。”

  如何进一步刺激需求?不少专家表示,这是全国亟待破解的一个共性难题。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一些聚集性、接触性的消费活动仍然受到一定制约,促进消费恢复在下半年需要下更大气力。“跨省旅游、院线恢复开放,都有望快速带动消费恢复回升。”鲁荣东说。

  就四川而言,更好地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基建”等新机遇,也被视作撬动需求的重要抓手。

  “转正”时刻

  尤需关注“未转正”指标

  熊筱伟 邓也

  四川经济迎来“转正”时刻。7月17日省统计局公布数据,我省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6%,一季度这一指标为-3%。

  毋庸置疑,“转正”说明四川经济挺过了最初的疫情冲击,走上了“逐渐恢复、稳步回升”之路,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但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我们也要对一些“未转正”指标高度关注。

  首先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两个指标,虽然上半年降幅收窄,但仍“未转正”。这个结果似乎并不让人意外,但放在年中的节点、放在各级先后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的背景下来审视,就会对服务业和消费“受疫情影响程度之深、恢复难度之大”有更深切的体会,对推动其尽快“转正”的紧迫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下半年如何筑牢服务业这块“压舱石”、让消费这驾“马车”加速跑起来,无疑是摆在各级决策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还有一些指标,也可以理解为“未转正”。比如,上半年,工业企业存货周转天数同比多出了半天。结合当前我省较高的复工复产率,这反映出工业经济“生产好于消费、供给端好于需求端”的错位仍在持续,若不解决,工业品消费会成为制约生产的最大短板。

  “未转正”的,也不仅仅是经济指标。比如,一些受疫情冲击大、经营持续困难的中小微企业的信心。

  “转正”时刻,关注“未转正”指标,就是要在我省经济循环逐步恢复常态化运行的特殊时刻,特别关注其中的苗头性、趋势性、倾向性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重视和纾解,就可能演化传导、引发连锁反应,损害整体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如能有针对性地拿出解决问题的举措,真抓实干,就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经济复苏回升态势。

  既抓机遇、谋发展,乘势而上,又涉险滩、攻难关,补齐短板,这就掌握了经济工作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