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农业共营制”走进纯净高原

2017-10-10 15:03:00来源: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3

  夏加仔细地检查着蜂房,为蜂群越冬做准备

  垒上新一层蜂房,灌入浓稠的蜂蜜,搬来石块稳稳地压在蜂房上,阿坝州马尔康市卓克基镇纳足村的养蜂职业经理人夏加顾不得休息,他还要带着蜂农们赶紧忙活,为蜂群越冬做准备。“只要科学规范饲养,明年收入肯定会翻番!”

  让夏加心潮澎湃的正是对口支援方崇州市整合当地产业基础,广泛借鉴崇州现代农业“共营制”经验,积极探索高原地区农业合作社模式的成果。去年6月,夏加试水养蜂职业经理人,半年净利润收入3万多元,而纳足村村集体也新增收入9.6万元。曾经,高原上零散的养蜂业也由“副业”变“主业”,成为藏区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

  谁来养蜂?从自给自足到产业经营

  “第一次组织马尔康市及辖区各乡镇村蜂农培训学习,到场还不足百人。”回忆起去年六月初的情形,崇州市援藏干部胡佑群记忆犹新。经过梳理,胡佑群了解到,阿坝中蜂具有适应高纬度、高海拔的特性,是中华蜜蜂最好的蜂种之一,但零星散乱的生产规模和不当的养蜂方式却严重限制了养蜂业的发展。“藏区群众养蜂都局限于自给自足,很难产业变现,让增收多一个途径。”

  这样的情形胡佑群并不陌生。上世纪90年代末,以“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经营体系让崇州遭遇了“土地细碎、服务缺失”“无农愿耕、种粮断代”等挑战。历时7年,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组织三大主体共同经营,崇州探索出一条初步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建、共营、共享、多赢”的“农业共营制”之路,而崇州过去的经验也成为马尔康目前产业发展的借鉴。

  产业发展的基础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多方力量。为解决谁来养蜂,结合阿坝中蜂产业现状,去年6月,崇州市投资25万元在马尔康市卓克基镇纳足村3组建立了一个占地5亩,拥有120箱阿坝中蜂及配套设施的示范基地。“在崇州援藏队帮助下,我们成立养蜂合作社统一经营,聘请养蜂经验较为丰富的蜂农作为职业经理人,负责日常养殖管理,同时,带动纳足村320多个村民共同参与。”纳足村第一书记杨晓虎向记者介绍到。

  借鉴“崇州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走进高原净地。马尔康市以村集体经济建设形式和阿坝蜜蜂产业链建设需求为契机,对照崇州市在纳足村建立的养蜂示范基地,新培育养蜂专合社11个,并扶持带动全市14个乡镇900余户蜂农发展养蜂业,养殖规模达12000余群。

  谁来经营?职业经理人悄然而至

  猫着腰在蜂箱间隙间走过一遍又一遍,夏加不时停下脚步,翻看村民们整理过后的蜂箱,并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对照蜂群越冬准备每项规范做记录。有些发黄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做满了圈住,遇到棘手的问题,夏加立马记下,等着下次向崇州援藏队请来养蜂专家提问。

  为解决“谁来经营”难题,崇州市为马尔康养蜂业构建了“专合社+职业经理人+中蜂保育场+综合服务”的运行机制。决定“怎样种”的职业经理人成为经营管理环节的重要一环,因此职业经理人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成为关键。

  在崇州市的帮助下,马尔康市加大财力和技术的投入,大力推进阿坝中蜂产业发展,以“养殖促进保种,保种服务养殖”的工作思路来综合思考发展蜂群的数量和质量。先后邀请中国农科院、四川蜂业管理站以及蜂学高校等国内数名资深专家到马尔康县举办“阿坝中蜂”科学养殖技术培训班50余期,共培训蜂农18000余人次,在保护区内培育保种点8个,有保种基础群3000余群。

  翻看着笔记本,夏加不禁有些感慨,笔记本的空白页越来越少,而他学到的养蜂专业技能却越来越多。“养了十几年蜜蜂,以前都是自然分蜂,蜂群的规模全靠运气,”夏加告诉记者,每年春季培养蜂王,再将其分散到各个蜂箱中去,是培育蜂群的关键。“参加了多次培训,在专家的指导下,科学规范的操作能促进蜂群发展,增加蜂蜜产量。”

  接受了专业的培训,夏加也一改传统粗放的生产模式,将专业的养蜂技术传授给示范基地的村民们。从分蜂到采蜜再到做足越冬准备,条条都有规范,样样都有门道。接受了科学规范的养蜂模式,短短半年时间,不仅蜂蜜的产量从无到有大幅提升,蜂蜜的质量也得到保障。目前,阿坝蜂蜜已取得国家质检部门认定的地理标志,养蜂规模也初见成效,作为职业经理人,夏加半年净利润收入3万多元,而纳足村村集体也新增收入9.6万元。“今年好好干,大家的收入都能翻番,哪里还愁摘不掉‘贫困帽’!”

  谁来服务? “共营制”延伸全产业链

  “‘马尔康会客厅’终于落成了!”站在与成都蜀禾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的店面前,马尔康市安林种养殖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泽郎扎巴显得有点激动“这是崇州亲人和我们友谊的结晶,现在终于可以把马尔康的农产品卖到成都了!”

  今年,泽郎扎巴的合作社与成都蜀禾彩公司合作,在成都市武侯区龙阳街道开设了一个面积达120平米的实体销售店。高原松茸、阿坝中蜂蜂蜜、风干牦牛肉……琳琅满目的藏式特色农产品让目不暇接,除了到实体店亲身感受,还可以线上下单,足不出户就能尝尽高原珍馐。

  为帮助马尔康市特色农产品走出高原,崇州市援藏队对接马尔康各个专业合作社,引来土而奇、成都蜀禾彩、健生堂、环球国旅等多家龙头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磋商,并签订合作协议,将携手将高原奇珍带进更广阔的市场。

  与此同时,崇州品牌电商、企业、实体店也纷纷行动起来,与马尔康市各个专业合作社联系。松岗镇258亩的“马尔康有机农畜产品加工物流园”、街子旅游景区设立的马尔康馆、金鸡农贸市场的1000平米卖场、土而奇公司的500平米马尔康特色展销区等合作项目也接二连三落地。

  “下一步,我们将以崇州‘农业共营制’模式为经验,继续探索建立与马尔康农业产业实际相符合的经营模式,完善延伸至全产业链。”看着一年来的变化,崇州市援藏队领队李文明着实欢喜,“‘共营制’的机制不仅适用于种植业,也不仅局限于崇州,因地制宜调整后,在马尔康也能落地生花。”

  未来,在崇州马尔康两地合作下,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将进一步健全,产业扶贫的步伐也将越来越铿锵有力!

  【记者手记】

  谁来种地,谁来经营,谁来管理?一系列的问题折射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困境,经过实践的检验,崇州的“农业共营制”探索无疑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对马尔康的产业援助,崇州毫无保留地将“农业共营制”探索的经验教训带到这里,并因地制宜让这种先进的管理制度落地生根。有了先进制度的结构保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崇州探索实践的成功也会在马尔康遍地开花,让“甜蜜产业”助推产业扶贫。

  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 记者 李萌 于遵素 但唐文 摄影 谢明刚 陶轲

编辑: 刘涛
关键词: 健生堂,中华蜜蜂,职业经理人,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

“农业共营制”走进纯净高原

垒上新一层蜂房,灌入浓稠的蜂蜜,搬来石块稳稳地压在蜂房上,阿坝州马尔康市卓克基镇纳足村的养蜂职业经理人夏加顾不得休息,他还要带着蜂农们赶紧忙活,为蜂群越冬做准备。”  让夏加心潮澎湃的正是对口支援方崇州市整合当地产业基础,广泛借鉴崇州现代农业“共营制”经验,积极探索高原地区农业合作社模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