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22年底 成都各区(市)县将实现国际化社区全覆盖

2019-01-11 09:51:00来源:成都日报

  原标题:2022年底国际化社区全覆盖全市区(市)县

  到2022年底,全市各区(市)县将实现国际化社区“全覆盖”。昨日,市委外宣办召开成都市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会上,正式发布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成都市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2018—2022年)》和《成都市国际化社区建设政策措施》(以下简称《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成都成为全国首个以市级层面系统编制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的城市。

  按照规划,到2022年底,我市将建成国际学校6个,涉外医疗机构达到20家,出入境服务站达10个,外籍人士之家22个。全市各区(市)县实现国际化社区“全覆盖”,打造出一批具备全国知名度的品牌社区,构建完成惠及全市居民的国际化社区发展体系。

  全国首个

  成都成为全国首个以市级层面系统编制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的城市

  建设国际化社区是创新和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治理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有力抓手,是落实成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据了解,全国范围尚无城市将国际化社区建设上升到城市战略的层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谋篇布局,成都成为全国首个以市级层面系统编制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的城市。

  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国际化社区建设根植社区资源禀赋,兼顾未来发展,以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功能区规划为导向,着力构建“四片五园四区多点”的整体空间发展格局,并提出了成都国际化社区建设的四种类型,因地制宜、分类分层地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

  同时,我市全面研究了国际化社区建设的趋势和规律,既出台了发展规划,又编制了基本标准,还配套了政策措施。《建设规划》为成都未来国际化社区建设指明了目标和路径;《政策措施》从市级支持层面为国际化社区建设提供了工作保障,全面系统地开展了顶层设计。

  4种特色类型

  将重点打造产业服务型国际化社区、商旅生态型国际化社区、文化教育型国际化社区、居住生活型国际化社区

  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规划》主要分为总体考量、路径策略、保障机制三个部分。

  从目标任务看,《建设规划》按5年分3个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安排。2018年的重点目标是完成4个示范性国际化社区打造;到2020年底,完成“四片五园四区多点”国际化社区建设布局,打造形成不同类别的国际化社区45个;到2022年底,建成国际学校6个,涉外医疗机构达到20家,出入境服务站达10个,外籍人士之家22个。全市22个区(市)县实现国际化社区“全覆盖”,打造出一批具备全国知名度的品牌社区,构建完成惠及全市居民的国际化社区发展体系。

  从规划布局看,按照“资源为基、重点拓展、要素齐备、动态调整”的原则,结合“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策略,综合考虑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注重在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和简阳城区等东部新区布局,在全市范围规划形成了“四片五园四区多点”的国际化社区布局结构,并形成规划布局图。

  从特色类型看,成都国际化社区建设重点打造4种特色类型。其中,产业服务型国际化社区,依托产业园区规划布局,打造聚合高端要素的国际化创新创业社区空间体系,探索园区与社区联动治理机制。商旅生态型国际化社区,依托已有的高端商务楼宇、品牌人气商圈、知名景区景点等,探索商区与社区融合治理机制。文化教育型国际化社区,依托丰富的高校和文化教育资源,探索校区与社区互动治理机制。居住生活型国际化社区,依托具有相对成熟和便捷生活化服务功能的区域,探索住区与社区的共治共享治理机制。

  从路径策略看,《建设规划》主要从优化国际化社区形态、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完善国际化社区治理、融合国际化社区文化、大力引进外籍人才、强化国际化社区党的领导6个方面,提出了未来工作着力方位和攻坚侧重;从工作推进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规范评价机制和常态宣传机制4个方面,研究了保障国际化社区建设的相关措施。既注重硬件配套建设,又注重软件提升;既强调了社区的高效治理,又突出了社区的持续发展。

  从具体标准看,《建设规划》明确了成都市国际化社区建设基本标准,主要从国际化社区形态、服务提升、深化治理、差异化要素和评价5个方面,提出具体工作的实施规范和指导意见,并将细化的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为基层开展国际化社区建设提供了评价依据和工作遵循。

  17条政策措施

  突出建设高标准配套设施、鼓励打造社区新消费场景、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

  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政策措施》分为五个部分,共计17条具体政策措施,所有政策措施均落实到所涉及的24个责任部门。

  在配套建设方面,突出高标准。《政策措施》注重社区综合体建设,明确要求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的社区综合体用地,规划条件中明确公共配套设施规模不少于计容总建筑面积的50%,并确定建设内容、规模等;鼓励投资建设单位配置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拟建的国际化社区,在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的基础上,增设国际政务、国际商务及国际生活服务等特色类配套设施,并建立社区规划师参与和支持国际化社区建设的长效机制。

  在业态发展方面,突出国际范。《政策措施》鼓励打造社区新消费场景,提出对引入国际、时尚品牌等业态,植入国际化教育、医疗、运动健身、酒吧餐吧等元素,打造具有国际范消费新场景的社区,择优给予资金支持。借鉴国际经验,探索设立社区发展基金(会),促进社会企业、社会组织集群高效发展;鼓励外籍人士投资设立社会企业。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适合社区特点的创新创业平台,促进社区创业,打造社区孵化、园区转化的“双创”生态。

  在服务提升方面,突出实效性。《政策措施》围绕外籍人士和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全方位提升政务服务、生活服务、专业服务水平。在全市符合条件的境外人员聚居区和重点企(事)业单位建立出入境服务站,并将出入境证照办理、法律咨询等涉外服务事项办理权限延伸到社区。做好在蓉就业外籍人士参加我市社会保险工作,及时发布外籍人士在蓉购买房产、租赁房屋的中英文相关规定和指南,指导、规范中介机构提供相关涉外中介服务。根据我市外籍人士居住区域及就医习惯和意愿,推荐20家医疗机构作为我市外籍人士重点目标医院(医疗机构)。在2022年前,建成10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

  在深化治理方面,突出同参与。《政策措施》强调中外居民社区生活的共建共享、互动融合。允许外籍人士在成都志愿者网上注册,畅通外籍人士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渠道,促进外籍人士参与志愿服务。大力引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层论坛对话、前沿品牌展会、国际赛事活动,鼓励开展民间友好交流合作。将有关外事交流活动,按照权责对等、费随事转的原则,下沉在社区开展,并建立定期开展相关活动的机制。

  在保障措施方面,突出精准化。《政策措施》结合成都国际化建设的现实需求,重点围绕人才的引、育、留,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比如,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来蓉创新创业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对重点创新创业团队和知名企业引进‘高精尖缺’海外人才,在其上一年度对成都发展作出的贡献额度内,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引才奖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外籍人才授予‘金沙友谊奖’。符合条件的海外人才,可申领‘蓉城人才绿卡’。”该负责人表示。同时,《政策措施》还对提升出入境停居留服务、保障高层次人才生活便捷方面,提出了系列激励扶持措施。

  新闻链接

  首批打造完成的4个示范性国际化社区长这样

  武侯区桐梓林社区——

  聚焦类海外生活场景建设,大力发展生活居住型国际化社区。社区以桐梓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境外人员服务中心、国际化社区邻里中心“三中心”为服务载体,以英语角、小剧院、露天舞台等为活动平台,大力营造类海外生活场景,为辖区中外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英语角已持续10余年,深受中外居民好评。

  锦江区青石桥社区——

  依托活力商圈,大力发展商旅生态型国际化社区。社区的仁恒置地汇集了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和新加坡驻蓉总领事馆等5家外国领事机构,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利用专业中介机构为外籍人士提供社会化、精细化服务。

  高新区盛华社区——

  聚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型国际化社区。整合利用天府国际社区、蒙彼利埃小学、铁像寺水街等既有国际化配套设施,促进国际化社区共建共享。

  郫都区双柏社区——

  立足“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国际化都市新区”定位,大力发展产业服务型国际化社区。形成了以英特尔成员为主的社区国际化志愿者队伍,通过各类型的共建、志愿活动,增强了国际产业人才对社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

  记者 侯初初 摄影 李冬 制图 申娟子

编辑: 郑轶

2022年底 成都各区(市)县将实现国际化社区全覆盖

到2022年底,全市各区(市)县将实现国际化社区“全覆盖”。将重点打造产业服务型国际化社区、商旅生态型国际化社区、文化教育型国际化社区、居住生活型国际化社区  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规划》主要分为总体考量、路径策略、保障机制三个部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