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9月2日消息(记者邱栎艺)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在国际国内权威研究机构评出的众多涉及城市综合实力、营商环境、创新能力、宜居指数、文创水平等荣誉榜中,成都名列前茅的多达111个。其中,位列全球前列的12个,位列国内前列的99个。

荣誉背后,是一座城市位势能级的量化,为高标定位、高位起跳提供参照。

与“幸福感”不断“较劲”

2020年,成都第13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连续12年蝉联榜首。

《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也显示,成都市民整体幸福感较上年提升25.44%,位列全国36个大中城市前三甲。

剖析原因,这座城市的幸福感,根植于青山绿水间,也流淌在烟火气中。

它是全球唯一能够遥望5000米以上雪山的千万级人口城市。有数据统计,成都看雪山的天数2017年为50次,2018年为56次,2019年为65次,2020年有70次观山记录。

烟火气,最为绵长,而成都恰好一直都不缺。它是《成都》那首歌里唱的“阴雨的小城”,在一环路“市井生活圈”刻录有“颜”有“味”的“慢”生活,承载四方食客的食事,公园、绿道逐渐成为市民新消费、新体验、新生活的重要载体。

为了构筑城市未来竞争新优势,成都提出,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升市民和市场主体获得感为目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既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工程、增强城市发展优势的筑基工程。

仅半年之后,成都又对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作出部署:将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与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一体摆位、统筹推进。对于“城市幸福感”这一考题,成都不断探索新的答卷。

向上而生,成都定下“小目标”:努力绘就“身在公园、春暖花开”幸福场景,让“像成都人一样生活”成为价值认同,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靓丽名片。

以安全为新特质

守得住烟火气,也得扛得住困难。在去年的疫情大考中,成都推行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包容监管柔性执法,有序恢复服务业正常经营。今年,城市再度面临考验,成都大街小巷涌现出了诸多暖心画面。

成都的稳,也在变化无常中越发突出,拥有着安定人心的力量。

去年,成都首次把“韧性城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韧性城市的加快建设,被列入成都去年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今年初,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被纳入成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出完善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体系,全周期呵护城市安全,用聪明的“城市大脑”实施智慧治理,让智能感知就在身边、安全网络覆盖全域、风险隐患远离市民。

基于成都作为超大城市更需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关系的现实需要,《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还对安全发展进行专章部署,提出建设以安全为新特质的公园城市,努力构筑智慧韧性有序的平安家园,强调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示范区建设增创城市先发优势

张弛韧性可感可触,强劲引擎蓄势待发。

2017年以来,成都市委聚焦“服务人、建好城、美化境、提升业”创新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实践,GaWC全球城市排名从2016年第100位跃升至2020年第59位,稳居“新一线城市”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公园城市已经成为成都走向未来的战略竞争优势。

4年来,成都创新提出“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规划建设理念,坚守生态立城定力、创新场景营城模式,大力实施“五绿润城”示范性工程,完成龙泉山增绿增景14万亩,修复大熊猫栖息地3.5万亩,建成各级绿道4780公里,排名全国第一,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1577条,新增公园面积42.99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生态指标稳步增长。

如今,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为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框架下最为重要、最为独特的国家定位。

据了解,成都坚持把城市未来发展放在“两个大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强调以示范区建设增创城市先发优势,抢先布局新技术、新生物、新能源、新制造、新生活五条赛道,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努力在核心功能集成、区域辐射带动、可持续能力建设、全球资源配置、新型产业培育、现代城市治理等方面持续突破、创新实践,以城市现代化为引领带动区域现代化提供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