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人物四川 > 正文

国家级“非遗”兴文大坝高传承人李陶
2012-07-17 11:45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自己做道具 陆婷摄

 

上装台 金萍摄

     中广网兴文7月17日消息(记者隆敏 通讯员陆 婷)中国非遗2012“大坝高装”文化艺术节现场,活跃着一个年轻的身影,化妆、着戏服、上装台、整理,经过一番娴熟的摆弄,催泪感人的爱情故事“水漫金山”中的人物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是大坝高装最年轻的传承人26岁的李陶跟随师傅聂泽高从事高装艺术练就的真本领。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杂技艺术,大坝高装曾经在建国初期停办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当地几位传承人的坚持与努力下得以重现,并逐渐为大众喜爱,逐渐扩大影响,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文县大坝苗族乡也因此被文化部表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深埋心底的“艺术种子”萌发

  李陶记忆中的大坝高装是将小孩扮成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每架高装都以一个历史传奇故事为主题,有“截江救主”、“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二度梅”、“审美案”等,由精壮汉子用方桌抬着巡游,5公尺的铁桩顶端,站着由女孩扮演的剧中人物主角,远看如凌空飘飞。

  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因为把人物造型艺术与杂技表演融为一体,具有极强的视觉艺术效果,高装在巡游时,还有龙灯、瑞狮、旱船、链枪和铜鼓配合,场面非常壮观。

  “记得小时候,镇上每逢文昌节,也就是二月初二,必要举行大型的高装巡演”。李陶回忆说,“一般二月初一要彩排,二月初二正式演出,长长的表演队伍从街头绵延到巷尾,不大的街道都被云南、贵州和县内临近乡镇的村民挤满了,甚是热闹。”

  高装巡游,顶端的姑娘扮相可爱,着装靓丽,裙裾随风飘扬。造型的神奇独特,令小李陶跟着高装游行队伍,走了很远很远,一路思考刚才那个“白娘子”如何能站上纸做的金山寺上?“二度梅”中的那个女子脚下怎么悬空踩着一株腊梅花的呢?姑娘们向街道上拥挤的人群眨眼挥手时,才让人感觉是真人,其中有什么奥秘?这引起了李陶浓厚的兴趣。

  装台四周用纸和细细竹条扎出的花灯,精致逼真,吸引了小李陶的眼球,心里就暗暗萌生了制作的念头。于是,他细细观察荷塘的睡莲花,然后认真细致地用画笔记录,回家后反复练习,直到莲花描摹得比较满意了,他又缠着爸爸帮助他用青篾条试着制作莲花灯。只要有空,小李陶就观察天上的飞鸟,田野的蝴蝶,河里的鱼虾,各种动物独有的特点,放学路上常常看得如痴如醉,好几次尽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成长环境的艺术熏陶就像阳光雨露,给种子提供了良好的发育成长的自然条件。李陶是幸运的,他有一对让人羡慕的好父母,评上小学高级教师的母亲非常理解儿子不被外人看好的兴趣爱好,父亲对儿子的学艺活动一直都给予支持和帮助。

  拜师学艺“关门弟子”勤学苦练

  能够做一些简单的纸扎后,李陶对艺术的渴求日渐增加,想跟随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聂泽高学艺。

  但当时已经82岁高龄的高装文化传承人聂泽高对徒弟的挑选一向非常严格,宁缺毋滥。“高装曲目的造型,大多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传承的,这项民间技艺,没有现成的模型可循,技术和造型都在心里,承继人仅仅能吃苦耐劳是不够的,还得有天赋,有对艺术的悟性和追求。”

  想学手艺,李陶有事无事就到聂公公家“拉家常”,聂泽高老人扎作手艺精湛,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但遗憾的是聂师傅年事已高,已经不再接收徒弟。不收徒弟就“偷师”学艺吧,李陶就借串门的机会欣赏老师傅扎好的祥龙、瑞狮、花灯成品,看看它们的外形构造和制作用料,然后回家慢慢研究揣摸,一次次描绘草图,砍来竹子,用竹篾编织着自己的“花灯梦”,做完后又与老师傅做的仔细比对,琢磨其中的玄关技要。李陶很有天赋与悟性,后来,聂泽高老人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好学的孩子,2003年,年仅 17岁的李陶被聂师傅正式收为“关门弟子”,也就是今生最后一个徒弟。

  高装的制作工艺繁多,并且十分讲究。李陶跟师傅相处得十分融洽,师傅每每说到制作要领,李陶都心领神会。在聂师傅带领下,李陶很快学会和掌握了整个技艺流程,首先经过巧妙的构思和设计,作出每台装的人物布局方案,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可行性;然后根据内容拼装好花车,特别要将一根经过精心设计的铁桩固定在花车中央,此环节必须认真仔细,确保万无一失;按照剧目造型修饰花车,并在铁支架上套好服装,以隐藏、掩盖住支架。最后是造型人物上架,这一部分前期化妆、着装最为复杂,要求完成后的人物造型逼真,顶端的主角好似单脚站立,惊险刺激。

  这样复杂的制作工艺看似师徒间口口相传、以身示范,但实质要求艺人有很强的美术功底、力学知识,还要有很多创新的设计理念。

  “一般人没有经过几年的实践学习,很难掌握到当中的制作技巧。高装文化难以形成产业,就算学会也不是长期有活做,少数原本很有天赋的年轻人学会了,后又改行做其他的制作工作了,或者外出打工。”聂泽高说到关门弟子,赞不绝口,“像李陶这样在本地烟站工作,能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传承和创新这一民间技艺的年轻人很是难得。”

  李陶两年前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化妆、服装搭配知识和装台、道具的制作流程,凭着所学技艺,他现在已经成为大坝高装文化节的主要创办人之一,成为大坝高装文化的最年轻的传承人。

  不断探索让“非遗”传承与创新

  今年兴文县举办的中国非遗2012“大坝高装”文化艺术节,李陶与大坝乡老体协主席两人主要负责筹备、策划、组织和实施,不分昼夜,前前后后共忙活了近五个月。

  别看高装只是个小舞台,但表现的是一个典故、一个历史事件、或者民间大事、社会新鲜事件,这就需要设计者知识丰富。为了熟知历史,贴近生活,李陶不仅常读史书,还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其他地方的民俗文化发展现状,不断吸收好的经验意见对大坝高装文化的细节进行创新。

  “现在越来越先进的焊接锻造技术和不断总结出的设计技巧给大坝高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表演起来更加活灵活现。”李陶说,“要用好现代的进步技术,但最好能让高装文化有新的技术支撑的同时,还能尽量保留一些原滋原味的东西。”

  这项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民间文艺活动,在古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汗水和心血的滋润下,经过演绎、传承和改造,得以弘扬和发展。如今的大坝高装有了很多改进,剧目内容在传统历史故事基础上,加入了很多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如《哈三妹出征》、《张三丰的传说》等;从2003年开始,高装的平台下装上了轮子,经过改良,整个巡游过程省时省力;平台上的铁桩也改由升降机操作,极大方便了艺人的操作和演员上下;高装的主角高装姑娘也由最初的一个变化到多个。今年的文昌会上,大坝高装造型更典雅精致,内容更有地方特色,书画藏品展览、经贸交流等活动已将文化艺术节拓展成了展示大坝风貌、对外交流的盛会。

  有人不解地问:“李陶,你一个年轻小伙子,整天与这些老头在一起摆弄这些竹篾有什么用?不如打打篮球,唱唱歌有趣。”李陶都是一笑,继续“埋头苦干”,因为喜爱,他坚持延续着儿时的梦想。

  但由于民间技艺的传承条件极为苛刻,加上现代文化的冲击,严重阻碍了年轻人对民间文化技艺的传承和延续。当地老一辈民间艺人空有一手绝艺,满腹经纶,但都年事已高却较难找到一个满意的徒弟。

  李陶认为,一项民间文化艺术要更好地传承下去,就得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机制,最好和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得首先解决艺人们的温饱问题,创造一个较好的展示平台,让高装艺人们常常有“活”干;要想让大坝高装长远传承下去,对年事已高的传承人,政府应当关注其健康状况,多加保护。另一方面,在节假日期间多搞一些文化艺术活动,令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多接触和了解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必要时可让高装文化进入校园、走进课堂,把国家级“非遗”大坝高装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好地传承下去。

责编:李宏博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相关新闻

精彩图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