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要闻 | 报摘 | 纵横 | 图站 | 调查 | 快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四川

清寂学者引领民族医药——成都地奥集团董事长李伯刚
2011-08-26 14:24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我们身处的这个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趋白热化,商业模式,越来越向多元化,资本人格,越来越呈独立化,而高调和勇于涉险似乎成为了中国工商界普遍的群体意志。

    纵观当下之中国,在知识界和科学界,耐得住寂寞潜心学术研究的学者已渐成稀缺,而在弥漫着欲望扩张和骄妄之气的工商业界,耐得住寂寞、且甘于清寂的企业家,更是数寥难举,中国民族医药工业杰出领袖——成都地奥集团董事长李伯刚,却正是一位这样的企业家。

    20年风雨兼程,地奥集团已经成长成为了中国中医药产业的巨子,但其领航者李伯刚却一直恪守着一名科学家的本色:思维严谨、思考缜密、决断稳健。多年来,在中国形形色色的企业家沙龙、经济年会、财富论坛,记者都难以寻觅李伯刚的踪迹,似乎,他已经是一位渐入超然禅境的悟道者,总与纷繁的商界保持一壑之隔。

    直至今天,在中国的顶尖成功企业家群落里,李伯刚依然是一个另类的典范。日前,在地奥集团其办公室里,记者与这位充满传奇色彩、集科学家和企业家为一身的李伯刚,有了一次深层次的对话。

    解密创业

    与某些中国成功企业家一样,激发李伯刚投入实业创业的原始动机,是单纯而质朴的。

    记者: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当时,您还是中科院生物所的一名研究员,面对这个重大历史时刻,作为中国知识阶层的一员,您是否感觉到了一种解放般的春天的到来?曾重新设想并规划过自己的未来么?

    李伯刚: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反右、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的人来说,78年,我是真切感受到了这个国家已经从“斗争”的困顿中解脱出来了,这将是我个体乃至国家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其实早在77年,我调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为弥补知识的不足,我就开始白天工作,晚上躲在自家简陋的厨房里忘我的学习,坚持了三年,把《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大学有机合成基础理论的专业知识补了起来,也把文革中的损失找了回来,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日后的科研工作。

    记者: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先生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年,您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地奥心血康”,借款50万元毅然开始了艰辛的创业旅程,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开始科技创业,您是否觉得十分幸运?

    李伯刚:1988年,邓小平先生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而我在这一年开始携自己的科研成果“地奥心血康”开始创业,这是一种时间上的巧合。当时国内的大环境,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普遍缺乏认识高度,当年,我曾带了“地奥心血康”四处找厂家转让,可是几乎所有厂家开出的价格都低于我们实际的科研开发投入,可以说没人能够认识科研成果的价值,我是出于转化无门,才被迫选择自己动手创业转化自己的科研成果。邓小平先生是一位具有超前先知的伟人,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我看来,差不多过了10年,才成了国人的共同认知。

    记者:地奥初创阶段,苦闷和彷徨过么?还是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燃烧的状态?

    李伯刚:当时的创业环境和条件是艰苦的,不到50万的经费投入,就7个科研人员,外加20多个工人,几乎一个人都要顶几个人用,而大家都是忘我的投入。白天琐务缠身,管理和发展模式没法静下心来思考,我就每天在凌晨1点到3点,开始用科研的思维,来研究现代管理,对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发展和管理体系,逐渐为地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科学合理发展道路。因为发展思维的明晰和正确,地奥在发展中没有出现过自己不可掌控的问题,所以我也不曾有过苦闷和彷徨。

    记者:最初开始创业的时候,有没有憧憬过会有今天的成就么?

    李伯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思维很单纯,就是为了让今后的自己的科研工作,能有比较充裕的经费。办厂就是为了服务自己的科研,让自己的科研具有造血功能。至于今天地奥能够发展成今天这样,当初却从来未曾预设过。到今天,“地奥心血康”这一单一品种,已居全国名优特新药类产品销量首位、心血管病同类药用量第一位及治疗性中药类销量第一位,累计实现产值70亿元,销售收入67亿元,而当时,我对它巨大的价值潜能,都是认识不足的。

    记者:试想过,一直呆在中科院生物所,到现在又会是一段怎样的人生?

    李伯刚:毫无疑问的是,若一直留在生物所从事科研,我个人肯定会在科研上取得更大的成果和突破。但是,会跟国内很多主持专门科研项目的专家一样,一边投入大量的心血致力于科技研发,一边却不得不消耗大量的精力,四处打报告争取科研经费,这是一种外人难以明状的艰苦人生。其实,在地奥,我依然保持着对科研的执着,在集团内,我依然分管研发,虽然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于一线的研发了,但我始终高度重视地奥的科研工作,而我的心也与一线的地奥科研人员在一起。

    记者:国内的许多成功企业家,起家于某一领域,而最终都选择突入其他资本领域,而弱化本业。您与他们不同,二十年来一直坚守本业,而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是源于您对中国中药制药业的一片赤诚,还是一种常人无法窥破的秘密?

    李伯刚:这几年,地奥也在进行多元化的发展,而且在能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我始终坚持把中医药业作为地奥绝对的主业,一是我本身就是一名从事中药研发的科技工作者,我热爱这个产业,二是中国中医药正步入一个实现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关键阶段,总要有一些坚持不懈的探路者和领路人,我愿做这个努力。尽管,目前制药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但我认为,制药行业依然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记者:从地奥20年长盛不衰的成功历程中,您得到的最大感悟是什么?您又希望大众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启发和启示?

    李伯刚:我个人深刻地体会到,做好企业要比搞科研更累更辛苦。因为,做企业管理,特别是管理高技术企业,需要的知识会非常广大,更重要的是,你要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脉络,有着很好的洞悉和把握。而建设团队、发掘人才、建设营销网络等每一项,无不是庞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一名杰出的企业管理者,他肯定是集很多项优秀专长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优秀的复合人才,在当今社会,依然是极其稀缺的。

责编:李宏博中国广播网

相关新闻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